统筹推进 共建共管
政府、居民及社会力量合理共担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系着发展,要把事情办得“叫好又叫座”,做好全局谋划至关重要。
自老旧小区全面吹响“蝶变”号角,杭州就陆续出台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方案、技术导则、资金管理、绩效评价、项目管理等14个政策文件,明确老旧小区改造的内容与评判标准,明确项目生成、审批、施工、验收等各阶段的工作流程。
与此同时,以市级统筹谋划,50余个部门及区县为成员单位具体实施,将停车泊位、电梯加装、养老托幼、安防消防、长效管理等通盘纳入改造内容,努力实现“综合改一次”。“如此既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也减少了对老百姓的打扰。”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以政策支持、党建引领,发动居民力量广泛参与,是杭州市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实践。“这次改造要求满足双2/3原则,即2/3以上的业主同意改造并对初步改造方案和长效管理方案认可。”小天竺社区主任告诉笔者,他们发放并回收民意调查表1437份,以高于90%的支持率确定改造方案。
党员骨干们则分散到楼道里听取意见,邀请居民代表、施工方一起召开党群议事会。“整个旧改期间,大到整体设计方案,小到花架的款式,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居民讨论后才确定的。”
由居民决定“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如何管”,意味着改造不再从看的角度,而是真正从用的角度来进行。当居民真正成为旧改的决策者,积极性便空前高涨。
在石板巷小区旧改期间,都是高温酷暑,为了帮小区抢进度,很多工人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居民谢师傅骑着个小电驴载着茶桶到处转,看到有需要的工人就给他们递茶。后来邻居们也加入其中,从家中拿来茶叶、金银花等,在小区门口支起了茶水摊。
参与的热情从政府部门蔓延至小区居民,还撬动了各部门各行业的资源。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将老旧小区内部或周边的存量用房提供给街道、社区用于配套服务,截至今年10月,杭州市已盘活存量用房86处、约2.7万平方米。
如今,杭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居民及社会力量合理共担的局面,不仅服务供给进一步丰富,更成为稳投资、扩内需、促消费的有力抓手。
改革创新 智慧赋能
老旧小区改造模式方法频频破冰
纵观这一轮杭州老旧小区改造的实施方案,其中最抢眼球的一条是,原则上居民要出资参与本小区改造提升工作。“出台这条意见,是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积极推动居民的主体意识。”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这成为杭州老旧小区改造中,最具改革创新意识的一条建议,看似难以实现,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推进,在杭州有了破冰实践:下城区河西南38号院的改造,每一户居民都出资参与。
“3幢房子75户居民,一楼每户人家出资800元,其余每户人家500元。” 河西南38号院所属打铁关社区书记盛珺介绍说:“不是一开始就让老百姓掏腰包,而是大家看到效果,满意了再出钱。”
为了让居民满意,改造处处见用心。小区主干道50米美丽小巷停车位整齐划一,另一侧则保留了绿化;每栋居民楼条状楼梯边,有特殊的挡雨棚,里面有消音材料,可以降低雨水落在棚上发出的声音;在当天竣工交付活动上,小区管家正式揭牌入驻,为小区提供保洁、保绿、保序等综合性服务。
因此当最后集资时,大家都很爽快,小区居民周强也是立马交了钱:“变化大家都看得到,出点钱是应该的,老观念确实要改改了。”
改革创新,杭州老旧小区改造并未止步于此,在城北德胜新村,一场普惠大众的旧改创新,正在进行中。“最具特色的是无障碍专项改造。”德胜新村老旧小区改造设计方——泛城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王贵美告诉笔者,通过软硬件改造,残障人士将在德胜新村这个老小区享受到无障碍生活圈。
打造无障碍生活圈,不仅仅是增设盲道、轮椅坡道等,还有智慧赋能。再过几天,德胜新村将铺设沥青路面,部分路面将装上传感器,盲障等人士在佩戴相关感应设备后,走到该位置就能收到相关提示,该处是否路口,前面有哪些活动点,都能通过语音等方式接收到。
“老旧小区住着很多老年人,观念较为陈旧,但需要的服务却要更精心。”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因此我们通过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将来更多的老旧小区提升创出一条示范之路。接下去,我们将继续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快推进改造工作,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并进一步提升项目设计标准和建设品质,打造一批特色精品小区,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