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装就业“新引擎”
打开就业“新窗口”
“杭州的‘双创’土壤是全链式的孵化流程和优渥的资金扶持。”今年6月13日,在杭州首个“双创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徐清华荣获首届“杭州大学生创业之星”的称号。在入驻园区的支持下,由他创办的源清生物科技获得了数千万元的投资,已驶入发展快车道。
“十三五”期间,杭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双创活力得以快速释放,市场主体大量增加,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创业在为年轻人打开广阔就业空间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拉动就业的“新引擎”。
据统计,仅2019年,杭州新引进大学生超20万人,全市销售额达百万以上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共1248家,销售额逾160.25亿元,纳税超过3.44亿元,其中销售额亿元以上19家,为我市带来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彰显了杭州多年来厚植双创沃土、优化人才生态的丰硕成果。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杭州始终把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重要的人才工程、未来工程。小到生活补助、租房补贴,大到创业项目无偿资助、融资保障,精准务实的政策兑现,无微不至的服务关怀,无不体现了杭州对大学生的暖心贴心和满满诚意。
在创业拉动就业的同时,“十三五”期间,杭州澎湃发展的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的新业态、新模式,也打开了就业“新窗口”。过去5年间,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外卖配送员等一大批新职业快速涌现,促进杭州就业方式更加灵活、就业空间更加广阔、就业结构更加优化。
筑牢民生之基
让就业扶贫成为最长情的帮扶
“我今年46岁,没什么文化和工作经验,已经打了两年零工,没想到在直播间1小时就找到了家门口的稳定工作,太感谢了!”在今年就业援助公益服务“云市集”上,家住滨江的方阿姨,应聘上了杭州美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保洁岗位。
决胜全面小康,不能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让当前和下一步稳就业的任务面临挑战。针对“稳就业”的核心和重点人群,杭州扎实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兜底保障,充分彰显民生关怀。
让困难群众有活干、有钱赚,不仅体现在疫情“大考”下,也处处彰显于过去5年间。据统计,2016年-2020年上半年,杭州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41.97万人次,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3.05万人次,牢牢兜住就业底线。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十三五”期间,杭州还携手对口帮扶地区——恩施州、黔东南州两地大力推进就业扶贫。
面对疫情阻碍,杭州开通全国首趟复工专列,“点对点”包专车包专列,举行线上招聘会;面对就业难、信息不对称,杭州精准摸排、对接就业岗位,搭建稳岗就业余缺调剂平台;面对就业能力不足,杭州开展“订单式”培养人才,推行“技能+教育”扶贫模式。
实践也证明,就业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也是最长情的帮扶。据市人社局统计,今年1-9月,我市赴对口地区举办招聘会43场,提供岗位5.17万个,接收近600名恩施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到市人社局下属两所技师学院就读。截至10月20日,黔东南州建档立卡人员在浙稳定就业22261人,在浙新增就业8730人;恩施州建档立卡人员在浙稳定就业23014人,在浙新增就业62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