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民汉院士
1965年4月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现任厦门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或现任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146工作组共同主席、“上层海洋—低层大气研究”计划及“痕量元素和同位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9世界海洋观测大会议程委员会共同主席、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戴民汉长期深耕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特别是“海洋碳循环”这一国际前沿,探究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在Scienc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90余篇,是国际海洋碳循环领域的知名科学家、爱思唯尔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致力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强化海洋管理的科学基础,任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小组专家组成员;热心海洋科学的大众传播,与国内外同仁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海洋科学卓越教育伙伴计划”及“70.8海洋媒体实验室”。
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裕国院士
1961年11月生于浙江象山。生物化工专家。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1983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
主要从事医药、农药和营养化学品生物制造工程技术创新,建立了以生物技术为核心,融合有机合成、化学工程原理和方法的生物有机合成技术新体系。发明系列生物催化剂筛选、改造和工业应用新技术,开发了多种工业酶制剂以及生物催化合成和化学-酶法合成新路线,建立了医药、农药和营养化学品生产过程重构、强化和替代新技术,实现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重症感染、精神类疾病、糖尿病等重大药物以及氨基酸、维生素、功能性糖和糖醇等的工业化。发明了最大假糖类农药井冈霉素高端品种及其衍生物生物合成新技术。开发成功最大糖苷酶抑制剂类降糖药阿卡波糖生物合成新菌种和新技术,获得了产品质量领先于国际的原料药和制剂,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叶志镇院士
1955年5月生于浙江苍南。半导体光电薄膜材料专家。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1982年毕业于浙大电机系,1984年、1987年在浙大光仪系获硕士、博士学位。
开辟了浙大半导体薄膜研究方向,首创超高真空CVD技术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开创了国内半导体ZnO薄膜掺杂研究先河,建立了p型二元共掺原理与技术,国际首次由MOCVD法制成ZnO-LED原型器件并实现室温电致发光;发展了n型氧化锌高导电掺杂技术,突破无铟透明导电薄膜难题,实现了产业应用。
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汉明院士
1952年6月生于江苏常州。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制造)专家。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长期工作在我国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并做出突出贡献。主持、参加了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在内的0.13微米至14纳米七代芯片大生产工艺技术研发,攻克了包括刻蚀等一系列关键工艺难点,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用理论模型支持我国首台大生产等离子体刻蚀机研发。创建了设计IP核技术公共平台,支持芯片制造产业链协同发展。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文兴院士
1964年12月生于浙江绍兴。纤维材料专家。浙江理工大学校长、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纺织纤维材料与加工技术”主任。1984年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制丝专业,1987年获浙江丝绸工学院丝绸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蚕丝蛋白质结构和性质、生丝高质量制备技术、高黏聚酯熔融缩聚反应器、涤纶工业丝熔体直纺技术、功能性纤维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提高了我国生丝质量整体水平,攻克了熔融缩聚制备高黏聚酯熔体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涤纶工业丝高效节能生产。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长根院士
1953年2月生于浙江绍兴。英国利兹大学化学院博士,英国工程技术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科协常委、副主席、中共北京市委委员,欧美同学会党组成员、常务副会长,中国科协常委、副主席、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科技导报》社长、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一直从事化工(应用化学)、安全、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科研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