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位杭州院士 22个中国骄傲!“最强大脑”回家乡为杭州未来建言献策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0-26 08:12   

朱位秋院士

1938年9月生于浙江义乌。力学专家。浙江大学力学系教授。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64年西北工业大学非线性振动专业研究生毕业。

主要从事非线性随机振动、结构宽带随机振动、随机有限元及随机疲劳与断裂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创了一个崭新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理论体系框架,为解决工程中一系列极其困难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关键问题提供了一整套全新而有效的理论方法。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都有为院士

1936年11月生于浙江杭州。磁学与磁性材料学家。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

长期从事磁学和磁性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开展了磁性、磁输运性质与材料组成、微结构关系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地开展颗粒膜的磁光效应与磁电阻效应、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进而又进入到自旋电子学的领域,开拓了半金属与稀磁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现重点研究纳米材料的磁性以及与自旋相关的输运性质。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兰娟院士

1947年9月生于浙江绍兴。浙江大学教授、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1973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

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显著降低肝衰竭病死率;微生态调节保护人体健康,引领国际微生态发展。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积极建言献策,更主动请缨,深入红区临床救治重症患者,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传染病、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国家级科技奖6项,省部级奖励16项,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光华工程科技奖,谈家桢科学奖临床医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树民院士

1957年10月出生于安徽蒙城。神经生物学家。浙江大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1991年获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在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突触发育和功能等研究领域做出系统的创新工作,尤其在胶质细胞信号分子释放机制、胶质细胞对神经环路和突触可塑性的调控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在神经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了人们对胶质细胞功能的认识。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尚永丰院士

1964年生,甘肃人,医学分子生物学家。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天津医科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尚永丰院士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的研究,研究成果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龚晓南院士

1944年10月生于浙江金华。土木工程学专家。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84年获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岩土工程教学和理论研究。创建广义复合地基理论, 促进形成复合地基技术应用体系。参加、主持多项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机场和填海工程等重大工程的软土地基处理。提出基坑工程按变形控制设计和按稳定控制设计理念、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原则,较系统研究了基坑工程环境效应及防治对策。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蔚泓院士

1960年5月生于湖南益阳,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中科院医学所所长。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2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生物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解决了分析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在国际生物分析化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核酸适体、分子识别、纳米生物传感等领域做了大量系统的原创性工作。

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云敏院士

1962年2月生于浙江温岭,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家。浙江大学教授。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1986年和1989年获该校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多项介质超重力相演变”项目负责人。

长期从事软弱土静动力固结、降解固结理论和灾害防控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基于结构屈服应力的固结模型及深厚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准则;提出了砂性土初始液化强度的剪切波速表征模型,以及相应的地震液化判别方法和处理技术;建立了城市固体废弃物降解压缩本构关系,提出了生化反应、骨架变形、孔隙水气运移和溶质迁移耦合作用的降解固结理论,研发了液气分离立体导排、高效防污屏障等技术,解决了填埋场环境灾害防控难题。

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家彪院士

1961年4月生于浙江杭州,海洋地质专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分委会主席。1983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系,1989年获同济大学海洋系硕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海底地质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拓展了海底科学海洋维权应用的新领域,系统开展了划界地质学和深海热液硫化物找矿的技术理论研究,在我国大陆架划界工程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工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荷凤院士

1957年9月生于浙江嵊州,籍贯杭州临安。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荣誉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妇产科主任医师,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和香港大学客座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牵头人,863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负责人。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国际生殖遗传学会(ISRG)创会理事。担任RBMO等4家SCI杂志编委,在Nature Medicine和PNAS等SCI杂志发表论文260余篇。

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吕磊  编辑:高婷婷
返回
今年院士家乡行活动共邀请到了22位院士,在接下来的几天,院士们将实地调研考察,看看杭州的新发展、新变化,为杭州“十四五”规划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