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附近,志愿者在帮忙引导交通。 本报记者 马赛洁 摄 浙江日报
编者按: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长,停车难的问题变得愈加突出。如何解决这一“心塞点”,让市民不再为“停”所困?本报今起推出破解“停车难”系列报道,关注我省各地的创新举措,以资借鉴。 平均每辆车等待时间约90分钟,最长等候时间约4个半小时,高峰时段有408辆车滞留外围……这是一组记者从杭州城市大脑小营街道专班获悉的数据,反映的正是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浙大一院和浙大二院周边路段的拥堵情况。不过,这一场景即将成为历史。 近日,记者从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获悉,自6月20日起,浙大一院、浙大二院周边现有排队入院通道已逐步取消,恢复道路全部通行功能。在医院车位全满的情况下,开车就医者须到周边社会停车场库停车。这一重大改变,是基于杭州城市大脑上城平台·浙一浙二街区治理场景应用建设。 就医停车渐分流 作为省内两家规模最大、日门诊量最多的三甲综合医院,浙大一院庆春路院区和附近的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的机动车停车日需求高达万余辆。在2019年“全国三甲医院拥堵榜”中,浙大一院周边路段拥堵指数排名第一。 如何解决?“尽管医院周边没有成规模的泊位资源,但城市大脑让我们找到了‘化零为整’、归集数据变资源的治理新路径。”小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沈琪介绍。破解之路他们分了三步—— 第一步是归集资源、前置分流。小营街道城市大脑专班排摸出医院周边14个停车场和1条公共道路的泊位共计2924个,推出了优选推送功能。就医者挂号成功后,系统将综合推荐医院周边最优的前五位场库作为第一目的地。 第二步是现场的空位导航、引导推送。两家医院周边共有41块停车引导牌,实时推送停车场库泊位信息,实现“抬头见泊位”,有效分流车辆。 第三步则是现场多方协同,让“打结”的车辆“顺”起来。记者在浙大二院门口看到,交警和志愿者一直在疏导车辆。针对就医者短时停靠需求,两家医院周边设置了20个“即停即走”临时停靠泊位。 试行一个多月来,治堵已初显成效:浙大一院、浙大二院合围区延误指数平均下降20%,通过集中开展交通整治专项工作,统一指挥、精准发力,让合围区平均停车时间减少75分钟。 在杭州,位于湖滨街道的市一医院街区更早借助城市大脑破解停车难问题。记者从湖滨街道城市大脑专班获悉,经过一年运行,目前市一医院日平均引流车辆161辆,最高引流396辆,已经实现了“车位资源盘活、等候车队消失、道路功能恢复”等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