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9月26日、11月11日这三个日子有什么特殊的深意?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5-26 07:17   

培育健康文明的餐饮新风尚 建议将每年11月11日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导演、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 崔巍

都市快报记者:为什么建议设立“全民公筷行动日”?

崔巍:筷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家里,老人不动筷,晚辈不能动筷,象征着中国人的礼仪和传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惊觉,没有健康这个“1”,其他都是“0”,同时也让公筷再次走进大众视野。筷子所象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发扬,但也要静下心来思考公筷文化,培育健康文明的餐饮新风尚。

长久以来,用筷子吃饭,给客人夹菜,是中国餐桌文化的一部分,客观上也滋生了细菌传染的风险。疫情发生之后,很多地方开始推广“公筷”。今年3月24日,宁波率先推出统一定制公筷并正式在首批试点餐饮单位免费发放;杭州市余杭区组织开展了“文明公筷”21天习惯养成打卡活动。目前这些举措都很好,但都是“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握指成拳的效果,更无法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

现在,公筷推广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在宣传创意方面可以多多思考如何吸引老百姓的眼球。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一般餐厅提供公筷和普通筷子没有太大差异,很多人在执行过程中容易混淆,吃着吃着就不分了,这也一定程度上给公筷行动造成了障碍。

所以我建议,把每年的11月11日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11·11”就像两双筷子,生动形象又好记,时刻提醒大家“舌尖上的安全”。这样有利于系统集成推进“公筷革命”,让“公筷公勺”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人自觉履行的行动。

“莫言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筷子”不是简简单单的餐食器具,它是带有华夏烙印的文化符号。把筷子横起来,它就像一座桥梁,联系着你我,联系着中外,联系着过去和未来。

所以我认为在“公筷行动”中,要充分挖掘筷子的文化与内涵,让每个人都成为“筷乐”文化的传播者。

同时我建议,在11月11日“全民公筷行动日”这天,开展“使用公筷、文明用餐”“大手拉小手”等宣教活动,向社会各界以及孩子们传递筷子的文化内涵和公筷的文明用餐方式。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殷军领  编辑:高婷婷
返回
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们,提出了很多议案、建议、提案。其中有三件,都跟“国家节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