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夜宿的古寺曾是钱镠王的老宅?这座千年古寺 史料中只简单一笔 考古发现了这么多宝贝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5-20 07:27   

都市快报讯 杭州老“市长”苏轼,据说有个习惯,不管到了哪,都要去当地的寺院问禅。不信你看,他留下的三千多首诗词里,有多少是在寺院里写的?

其中有两首,《宿临安净土寺》《自净土寺步至功臣寺》,并不出名,但说的都是同一所寺院——净土禅寺。

话说,900多年前的某一天,不知道是不是临时兴起,天刚蒙蒙亮,苏轼就起了个大早,从余杭出发,坐上小船儿,从水路往临安赶。

“鸡鸣发余杭,到寺已亭午”,花了半天工夫才赶到净土禅寺的苏轼,当晚就干脆住了下来。

也不知道苏轼是不是晓得,他当晚留宿的净土禅寺,再往前推大约200年,当时还不叫净土禅寺,而是叫光孝明因寺;而这个光孝明因寺,修建它的人可不一般,是当时的吴越国王钱镠。

千年易过,不管是光孝明因寺,还是净土禅寺,早已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经过两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在,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把它找了出来。

光孝明因寺为啥建这里

这是钱镠曾经住的老房子

当年,苏轼有官船,一路“畅通无阻”,也要花个半天,才能从余杭到临安。这位老“市长”可能想不到,900多年后,我们这些普通市民,开车只要一个小时,也就到了。

它的位置,在锦桥村吴越街南侧。

它的北面,一墙之隔,紧挨着新晋“网红”临安博物馆;南面靠着的是一座无名小山头,临安当地有人叫它钱坞垄;右前方是大名鼎鼎的功臣山,山顶上的功臣塔,抬眼可见。

所以苏轼诗《自净土寺步至功臣寺》是“步至”,两个寺院离得很近,抬脚上山,走走就到了。

千年后的今天,真的站到这个地方,说实话,我连一丝寺院的痕迹也没看到。整整4000平方米的考古工地,一眼看过去,一片荒芜。只有一格格的探方痕迹,还能依稀看出,过去的这两年,它都经历了什么。

2018年4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临安工作站工作人员翁彦博,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进场,开始寻找光孝明因寺(净土禅寺)的遗址。

两年之后,收获喜人——

一共发现三组遗迹。第一组年代最早,是吴越国光孝明因寺和宋代改额的净土禅寺;第二组,是南宋时重建的净土禅寺,宋末元初毁弃;第三组,是明代重建净土禅寺。

出土的文物也蛮多,比如莲花纹瓦当、宝相花纹砖、脊兽、筒瓦、板瓦、

抄手砚和越窑青瓷残片等。

我请翁彦博带着在考古工地里,一点点辨认了这些遗迹,并以此来推断,它曾经在历史中留下的模样。

从年代开始说,最早是吴越国时的光孝明因寺。

找到了什么呢?两个大殿,以及连着两个大殿的东西廊房。房子也蛮大,最大的有7个开间。

开间,古代民间建筑一般是三开间(俗称一明两暗);五开间、七开间,那就是宫殿、庙宇、官署常用的规格了;再往上,九开间,那就是特别重要的建筑。

有廊房,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哪怕下雨了,进了寺院大门,不管你往哪里走,头顶都有廊,是不用打伞的。

大殿边上有散水,也就是我们说的排水沟;台基用的是大个头鹅卵石,偏方形,这是临安在吴越时的特色。临安溪多,就地取材,常用大鹅卵石打底。还有水井、两个砖砌灶,水井毫无疑问是打水的,灶是不是专门烧饭的就不知道了。

911年,已经封吴越王的钱镠,“舍宅为寺”,拿了自家老房子出来,要建光孝明因寺。对,在建寺院之前,这个地方实打实是钱镠的老家。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刘云 通讯员 孙媛 照片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老“市长”苏轼,据说有个习惯,不管到了哪,都要去当地的寺院问禅。不信你看,他留下的三千多首诗词里,有多少是在寺院里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