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治理
党建引领催生“时尚新花”
习惯渐渐养成了,量也减下来了,但如何避免“一阵风”?
实际上,垃圾分类在浙江、杭州开展多年,虽然在不少地方尤其是农村有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但在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推进,仍然是点多面少,一不小心,就成了“野火烧不尽”的尴尬态势。
对于余杭区来说,要全域进行垃圾分类,更是难上加难。余杭既有临平副城这样的纯城区,也有乔司、崇贤这样的城乡结合部,更有径山、鸬鸟这样的农村地区,社会结构多样。
如何作出长效机制?吕云丽说,余杭用党建引领实现“长效管”。“我们鼓励各镇街、村社因地制宜,借助党员入户宣传、巡检督导等方式,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管理机制。”
一把手带头,党员冲锋在前。自垃圾分类减量“开战”,从区委书记起,余杭各级党政干部多次“明察暗访”,夯实减量效果;机关党员、志愿者、学生、宣讲团组成4支垃圾分类先锋队,已开展各类宣讲570余次,覆盖59万余人;城乡接合部的乔司街道朝阳村自发将垃圾分类写入村规民约………
用好“土办法”,因地制宜做文章。比如,外来人口常年超四千的东湖街道工农社区,就用好了自己手中“工农大嫂”这块金招牌,发明了一种“1+2+8”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1”名党员带队,做政策宣讲;“2”名房东大嫂包干认领,管好“8”户租户的垃圾桶和分类意识。
责任层层分解,整个社区的垃圾分类积极性一下子就“燃”了——这个区域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的“小”社区,“考”出了垃圾分类参与率98%,分类正确率95%的高分。
这是社区书记王剑飞在走访时得到的灵感。“我本来以为推行垃圾分类,老百姓是很难接受的,结果聊下来以后发现,只要能让老百姓知道这件事的意义,他们就很愿意去做。”
再比如,在余杭区南苑街道龙兴社区的毓秀家园,用三样东西改变了小区住户的垃圾分类习惯:一支“较真”的志愿队、两卷可溯源的垃圾袋和一张贴在小区电梯里的光荣榜。“推行半年来,准确率已经达到98%了。”而在余杭全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则从30%一路攀升至80%左右。
全链条的顶层设计,加上社会治理手段的综合运用,垃圾分类的“时尚新花”正在余杭1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粲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