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讯 “亲爱的余杭市民,今天我们想对您说声谢谢。因为您在2019年对余杭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支持,我区生活垃圾焚烧填埋量同比2018年减少7.7%。但还不是终点,今年让我们继续努力,全力打造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示范区!”1月6日上午9点,杭州市余杭区毓秀家园的李桦正在给家里的垃圾做分类,忽然接到了这样一条短信。
与此同时,余杭区的27万户居民户主的手机上也都收到了这份群发“年报”。
“是喜报,更是感谢,因为余杭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们共同找到了垃圾分类的治理之道。”发出短信的是余杭区城管局,该局局长高宜生感慨万千。
因为2019年初启动垃圾分类时,余杭区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实现生活垃圾零增长”。
没想到垃圾分类到位后,效果远超预期:连续11个月同比负增长,全年减量达7.71%!生活垃圾进场量从2018年的92.39万吨减至85.27万吨,相当于每天送去焚烧填埋的生活垃圾减少195吨。
如果为这个减量数据再添上一个注脚,其意义更显可贵:2018年余杭区常住人口160万人,2019年实际人口又增加20万余人。
“人口净流入量这么大,生活垃圾焚烧填埋量同比还能减量7.71%,这在全省来说都是领先的。”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认为,“7.71%”的含金量很足。
既是内驱也是刚需
倒逼出来的全面攻坚战
2019年1月,余杭率先全面攻坚垃圾分类。对余杭来说,这既是内驱也是刚需。
从东北西三面环绕杭州主城的余杭区,有着1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160万常住人口,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区(县、市)。
2019年,余杭实际新增人口数量超20万,更是远远领跑杭州各区(县、市)。而和人口数字、经济体量一样正比增长的,还有水涨船高的生活垃圾进场量。
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8年,该区生活垃圾进处理场的数量从67.42万吨增长至92.39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1%,位列杭州各区(县、市)首位。虽然2018年增势得到有效遏制,但同比2.7%的增速亦不容轻忽。
余杭区肩上“垃圾处置”的担子渐渐沉重:根据该区城管局测算,从垃圾产生到处置,区里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经费;垃圾处置费用更成为镇街、村社的沉重负担。
2018年10月底至今,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进行了多次与垃圾分类相关的走访调研,并在2019年初发出全区总动员:“像重视创新一样重视垃圾分类,争当新时尚的引领者,全力建设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引领区,实现垃圾全生命周期治理,努力打造‘无废城市’。”
余杭,下定决心要和垃圾分类这件民生关键小事“较较劲”。
源头减量
“三个大户”带头打样
“减法”怎么做,关键在打造垃圾分类全链条的顶层设计: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置。
余杭认为减量要成功,首先要打消百姓对垃圾分类的不信任感,让环保理念扎根。“我们的减量,要感谢三个‘大户’带头打了样。”高宜生笑着说——
公家大户先行。在余杭区政府大院,各楼层都有一块定时更新的“垃圾分类曝光台”。每天下午三点,暗访分类不合格的照片不仅会直接上墙,同时还会被发送到区里各级“一把手”所在的钉钉群。
该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徐静说,区政府大院内的分类正确率从3月中旬的63%提高到了现在的95%。“如果我们都做不好,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去做。”
千家万户细分。在余杭,每天有230多吨可回收物、大件垃圾、有害垃圾,由500多位“虎哥”上门称斤换积分,积分还能在附近的“虎哥”便利店直接兑换商品。如今在余杭,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习惯戳戳手机,解决“最困难的简单事”。
家住临平街道荷花塘小区的刘阿姨年过六旬,以前觉得处理垃圾是个麻烦事,可现在却乐此不疲。“打个电话,小伙子就会上门称重,丢垃圾不累还能换东西。”荷花塘社区的党委书记吴军说:“这一招灵!和政府的宣传一起,很快实现了居民从不愿分到主动分的转变。”
目前“虎哥”公司在余杭已建立187个服务站,覆盖了33万套居民住宅,居民参与率超过80%,回收的资源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虎哥’回收走了之后,剩下的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就很简单了。”吴军说。
店家商户撤桶。在临平城区现在有147条“垃圾不落地音乐线”,每天《茉莉花》的曲调一响,垃圾清运车沿线停靠,定时收运已成沿街商家的习惯。“商铺如今都能做好分类,偶尔遇到出错的,提醒一下即可。”清运员钟建钢表示,现在的清运轻松多了。
就地处置
家门口的“易腐垃圾”变废为宝
源头分类做好了,可居民们也会有顾虑:“会不会分了白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分类效果“亲眼可见”。
2019年11月18日,记者在南苑街道新安社区的资源循环利用站里看到一排排绿桶升起,把垃圾倒进两米多高的垃圾处理装置中。
这个“大家伙”,每天都会消化新安社区所辖4个小区的1.5吨易腐垃圾,经过机器处理,最后吐出200公斤的有机肥原料。新安社区的党委书记张如华说,居民在家门口亲眼看到自己分类的垃圾变成了肥料,也不污染环境,更有动力了。“我们社区的垃圾分类准确率从年初的60%飙升到了如今的95%左右。”
生活垃圾总量的“减法”能到位,很大程度上就有赖于这样就地处置的“加法”做得好。
目前,类似的小型易腐垃圾就地处置点,余杭已经有63处。余杭区城管局垃圾分类专项办副主任熊锐说,这些处置点串珠成链,覆盖20个镇街和未来科技城,学校、医院、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地亦有进驻。2019年,余杭区回收处置的易腐垃圾为15.53万吨,其中平均每天就地处置易腐垃圾260多吨,占比高达61%。
更让余杭有底气的一点在于,目前,还有日处理能力400多吨的易腐垃圾集中处置点正在规划建设中。余杭区城管局副局长吕云丽告诉记者,余杭将根据分散布点和集中处置相结合的原则,等这些处置点全部建成后,将基本满足余杭全区易腐垃圾产生量。
长效治理
党建引领催生“时尚新花”
习惯渐渐养成了,量也减下来了,但如何避免“一阵风”?
实际上,垃圾分类在浙江、杭州开展多年,虽然在不少地方尤其是农村有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但在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推进,仍然是点多面少,一不小心,就成了“野火烧不尽”的尴尬态势。
对于余杭区来说,要全域进行垃圾分类,更是难上加难。余杭既有临平副城这样的纯城区,也有乔司、崇贤这样的城乡结合部,更有径山、鸬鸟这样的农村地区,社会结构多样。
如何作出长效机制?吕云丽说,余杭用党建引领实现“长效管”。“我们鼓励各镇街、村社因地制宜,借助党员入户宣传、巡检督导等方式,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管理机制。”
一把手带头,党员冲锋在前。自垃圾分类减量“开战”,从区委书记起,余杭各级党政干部多次“明察暗访”,夯实减量效果;机关党员、志愿者、学生、宣讲团组成4支垃圾分类先锋队,已开展各类宣讲570余次,覆盖59万余人;城乡接合部的乔司街道朝阳村自发将垃圾分类写入村规民约………
用好“土办法”,因地制宜做文章。比如,外来人口常年超四千的东湖街道工农社区,就用好了自己手中“工农大嫂”这块金招牌,发明了一种“1+2+8”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1”名党员带队,做政策宣讲;“2”名房东大嫂包干认领,管好“8”户租户的垃圾桶和分类意识。
责任层层分解,整个社区的垃圾分类积极性一下子就“燃”了——这个区域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的“小”社区,“考”出了垃圾分类参与率98%,分类正确率95%的高分。
这是社区书记王剑飞在走访时得到的灵感。“我本来以为推行垃圾分类,老百姓是很难接受的,结果聊下来以后发现,只要能让老百姓知道这件事的意义,他们就很愿意去做。”
再比如,在余杭区南苑街道龙兴社区的毓秀家园,用三样东西改变了小区住户的垃圾分类习惯:一支“较真”的志愿队、两卷可溯源的垃圾袋和一张贴在小区电梯里的光荣榜。“推行半年来,准确率已经达到98%了。”而在余杭全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则从30%一路攀升至80%左右。
全链条的顶层设计,加上社会治理手段的综合运用,垃圾分类的“时尚新花”正在余杭1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粲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