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是怎样在杭州成立的?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10-12 08:30   

都市快报(记者 凌姝文 摄影 江玥 通讯员 马敏敏 王芹

脚下是青石板,身边是白墙青瓦,眼前是烟柳画窗——我所在的地方,是上城区上羊市街社区元宝街。

元宝街1号的门牌上方,挂着一块木匾额,刻着“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

下午2点,樊建华挎个帆布袋来社区办事,现在她已经不当居委会主任了,但还是成员之一,管着社区里的“邻里值班室”。

樊建华说:“以前的上羊市街社区叫‘袁井巷社区’。我是这里的原住民,1994年从工作单位病退后,就担任了袁井巷社区的主任。当时居委会的成员都是小区里的居民。”

在樊建华的幼年记忆里,第一任居委会主任总是一脸严肃。直到后来翻看历史资料才发现:上羊市街社区居委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居委会,当时的9名居委会成员都是历史的“书写者”,责任重大,难怪经常行色匆匆。

时至今日,那9名成员都已离开人世,我们只能从樊建华的口中,了解昔日种种。

原居委会主作樊建华

废除保甲制度

上城区试点成立第一个居委会

1949年10月23日晚上7点,西牌楼小学灯火通明,聚集了200多人。他们来自上羊市街,为选举而来,很多人并不识字,只能在选票上画个圈。最终,几百个红圈,圈出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居委会。

自清代以来,杭州基层管理实行街村制。直到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各省市建立起保甲组织,以户为单位,10户1甲,10甲1保,3保以上为联保办事处。

樊建华说:“保甲的一大特征,是相互监视、相互告发。若一家有罪,其他九家必须举发,否则就十家连带。”

保甲制弄得人心惶惶,邻里关系脆弱似纸。

1949年10月1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取消保甲,建立农村乡、村政权的指示。根据该指示,杭州市民政局提出了筹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方案,决定在上城、下城和江干率先试点。

随后,第一个居委会便在上城区成立。

拉过黄包车的棉厂工人当选主任

当场烧掉27枚保长公章

手工业者、小商人、知识分子、公务员、工厂经理……第一批居委会的9名成员身份各异,除了居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其他人都是兼职管社区。

樊建华带我们走进“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庭院里竖立着一尊铜像,是一名拉黄包车的车夫,名叫陈福林,就是樊建华口中那位“总是很严肃”的第一任居委会主任。

“陈福林来自社会基层,读过几年书,拉过人力车,当过棉种翻晒工人,大家都认定他能带好头。”樊建华说。

1949年10月23日,西牌楼小学的礼堂亮起灯光。等人都齐了,主持人便开始分发选票。选票是油印纸条子,长约18厘米、宽约8厘米,候选人的名字一溜排开,名字后面保留空白。

会议开始了,主持人在台上大声介绍候选人,把个人基本信息、履历都讲得明明白白的,这样选出来的居委会,才是人民的居委会。

唱票结果出来了:陈福林票数最高,当选居委会主任;陈道彰次之,当选副主任。

接下来发生的事,通过陈福林的口述记载,被画成了油画,作为“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的一大看点。

油画中,群众欢天喜地地散去,留下上城区区长田奎荣、上城区公安分局的秦秘书等4人、新当选的居委会成员,以及角落里愁云惨淡的27个保长。

秦秘书让他们统统交出公章,让陈福林负责处置。

陈福林也有点蒙啊,第一次看到那么多公章,要怎么弄?

还是秦秘书出了主意,他说大不了当柴火烧掉好了,反正已经没用了。于是,这代表着落后基层制度的27枚公章,全都付之一炬,化为了灰烟。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凌姝文 摄影 江玥 通讯员 马敏敏 王芹  编辑:郑海云
返回
下午2点,樊建华挎个帆布袋来社区办事,现在她已经不当居委会主任了,但还是成员之一,管着社区里的“邻里值班室”。原居委会主作樊建华废除保甲制度上城区试点成立第一个居委会1949年10月23日晚上7点,西牌楼小学灯火通明,聚集了200多人。拉过黄包车的棉厂工人当选主任当场烧掉27枚保长公章手工业者、小商人、知识分子、公务员、工厂经理……第一批居委会的9名成员身份各异,除了居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其他人都是兼职管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