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高水平全面小康——浙江持之以恒推进协调发展纪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9-09 07:53   

钱江晚报 记者 陈文文 许雅文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在大踏步向前发展中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让共同富裕的梦想照进现实,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70年,城乡巨变。一组数据令人震撼:从47元到27302元!1949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47元,2018年已达27302元。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破万元的省,是浙江;全国首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是浙江;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还是浙江。

行走浙江你会发现,无论是省会城市杭州,还是偏远的丽水乡间,基本上做到了“发展同步、服务同质、管理同化”。在这里,城乡实现“无缝对接”;在这里,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公共服务和便利生活。

浙江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协调发展理念。在协调发展实践中,浙江走出一条新路。

城与乡,携手阔步向融合

“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筹划、协调推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 ——摘自《之江新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成为全国城乡发展差距最小、城乡居民收入最高的省,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36∶1。

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为何会是浙江?

浙江并非“天赋异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率先城镇化,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拉开。本世纪初,全省还有26个欠发达县和300多个欠发达乡镇。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这个“全面”,既要城市繁荣,又要乡村振兴。

改变何以发生?时间追溯到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走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集聚上取得新突破。

一本薄薄的户口本,体现了“乡”到“城”的巨大跨越。

2013年9月,德清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之分。农民不仅能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权益,而且依然持有林地、田地、宅基地等“农家资产”。通过农房集聚改造,成千上万的农民搬到新村,享受着“出门有菜场、有学校、有医院”的便利生活。

耕者有其田,致富奔小康,这是中国农民的梦想。而德清通过户改抹平了身份证背后的33项城乡待遇差异,让农民的梦想得以实现。

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勇立潮头的浙江,还要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些、谋得更深一层。浙江从深化改革入手,不断破除城乡制度壁垒,探索经济、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吴建东,义乌市廿三里街道里兆村村民,他搁置了11年的安居梦今年终于成真。

此前,吴建东获批宅基地已有11年,却因本村建设用地紧张,宅基地审批迟迟无法落地。今年初,吴建东竞得福田街道西张村一间半宅基地,成为浙江农村宅基地跨村安置的首位受益农户。

2015年3月,义乌成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并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体系,

破除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二元结构。在此基础上,义乌继续深入探索宅基地使用权跨村跨镇街落实。

放眼整个浙江,不管是户籍制度改革、“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还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三权分置”等,都有效促进了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涌流、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城市和乡村是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省政府咨询委员会专家顾益康表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让人们对城乡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70年来,无论是城乡收入比持续下降,还是城乡居民“同等待遇”渐成现实,浙江一直靠改革驱动,协调城乡发展。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动下,浙江全面推进办事“一窗受理”向县、乡、村延伸、下移,让农民办事像城里人一样便捷。这也正是新时期城乡协调被赋予的新内容。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陈文文 许雅文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摘自《之江新语》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成为全国城乡发展差距最小、城乡居民收入最高的省,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36∶1。山与海,区域协调一盘棋“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就是要通过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全方位合作,有的放矢地加大工作力度,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使全省各个地区的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16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作出的“八八战略”重大部署,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