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两万步,记者跟着工程师高洋巡查亚运三馆工地—烈日下,我们与钢筋水泥对话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8-15 08:15   

闷热车库里,和钢筋水泥对话

我们一路走一路检查,一边拍照一边解决问题。

太阳越来越毒辣,1个多小时的暴晒,我的脸颊、手臂等裸露的部位开始发烫发红,工地上的空气也仿佛凝固着,令人感到窒息。高洋的白色短袖又湿透了,紧紧地贴在身上。

“走,我们到地下车库去看下。”一听要到地下车库,我莫名地一阵暗喜,心想:这下可好了,能暂时逃离毒辣的太阳。

美好很快在现实中崩溃。从一个搭满钢架的安全通道往里走,两排临时照明灯,将17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照得如同白昼。让我措手不及的是,这里因为还没安装排风空设备,就如同大闷罐子,越往里走,空气就愈加闷热潮湿。每隔几米,我就能看到工人在机器旁低头套丝作业,有的三五成群站在操作架旁,安装吊杆和消防水管。

高洋爬上爬下,检查地圈梁和构造柱设置、拉结筋布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我实在跟不上他的节奏,只好站在地面干瞪眼。

“来来来,看看,这是4天前8米平台的样子,那时刚铺完木模板,今天已用水泥平整了墙面。”高洋流着汗、喘着气回到我站着的地方,翻出用手机拍回来的图片给我看。我发现,他的手机里储存着上千张工地上的照片,记录着建筑工地每天的变化,以及他巡查时看到的所有问题。

“工程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喜欢记录它的成长,看它每天在变样子。”高洋脸上流露出父亲特有的幸福感。

“高经理,你发明的支撑架很实用,既省力,效率又高,让我们少流了很多汗。”来自安徽53岁的李文卫和高洋打招呼。地上摆着一个十分小巧又可伸缩的钢支撑架。李文卫告诉我,钢管套丝工作量非常大,以前,需要有人在另外一端支撑着才能工作,现在有了支撑架,一个人就可完成这项工作。

“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不少工人师傅的‘土发明’,非常有意思。”高洋的思绪被李文卫拉回了4年前的夏季。当时,高洋还是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项目技术员,在管道安装区,他发现一名50多岁的安装工独自在操作套丝作业。原来,这位安装工用一个自制的简易支架替代了人工。

“这个办法聪明。”高洋便拜师学艺。画图纸,修改细节,增加功能,半个月时间,一款新型实用的套丝机支撑架发明成功,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工地里,我跟着工人师傅学到了不少东西,民间智慧真的很强大。”高洋说,8年间,他曾先后获得中建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如今,这一项项专利不断地被应用到施工过程中,这让他感到无比快乐。

从闷热的地下车库工地走出来,便是体育馆。这时,我已被蚊子咬了十几个包。抬头看,猛然间,就被眼前壮观的场面震撼住了:体育馆看台上,密密麻麻地布满钢筋,像一只巨大的铁锅;几百位工人在烈日下低头绑扎钢筋,挥汗如雨。

“这个体育看台,能容纳18000位观众。你听到了吗?听到了观众排山倒海般的呐喊声吗?”站在体育馆看台上,高洋的思绪飘向了2022年。

看着高洋兴奋的样子,我突然明白,只有毅力和坚定的信念,“高洋”们才能不畏酷暑。他们是一群可以和钢筋混凝土“说话”的人。

汗水智慧中,盼亚运三馆蝶变

上午11时,工人们早已散去,工地上静悄悄的,偌大的施工现场只剩下了我和高洋。按惯例,高洋还要去训练馆看一看。

从体育馆到训练馆,要走1.5里的路程。我低头看,两个小时的巡查下来,脚上皮鞋的多处表皮,已被各种磕磕碰碰磨破。

“我们都是‘雨淋军’,有时鞋子里的汗水都能倒出来,踩到地上,一脚一个湿印子。”高洋说,在工地上行走,最费的就是鞋,两年来,他不知道已穿破了多少双鞋。

“你知道吗,和我一起学校毕业的不少同学已经转行了。”走在发烫的工地上,高洋和我聊天。一路上,他尽力用聊天的方式,转移我的注意力。

“建筑工地工作不但枯燥而且辛苦,不少人熬得过冬天却熬不过酷暑。说实话,我也动摇过。但看到还有这么多的人一起努力着,一切辛苦都有价值的。”他又自言自语地说着。

这时,我深深体会到,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眼界,而一个人的眼界直接决定了他的前途。也许高洋正是看到了这些钢筋混凝土背后的社会价值,所以才会痴爱建筑这份工作吧。

走到训练馆工地,已近中午,毒辣的太阳从头顶上直射下来,就像走进了一只烤炉,全身被烘烤着。高洋带着我从运动员宿舍楼走到体能训练中心,再走到自行车馆,巡查了不下50个重点部位。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聂伟霞  编辑:王玥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