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两万步,记者跟着工程师高洋巡查亚运三馆工地—烈日下,我们与钢筋水泥对话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8-15 08:15   

浙江日报 记者 聂伟霞

“巡查一趟,要走两万多步、花3个多小时。这个过程中,得扛住太阳的暴晒、地面50多摄氏度高温的烘烤,更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工程重点部位的质量安全检查。你准备好了吗?”刚见面,80后工程师高洋就这样问我。

8月上旬的一个高温天,我顶着烈日,来到杭州奥体中心亚运三馆(主体育馆、游泳馆和综合训练馆)的施工现场。放眼望去,这个扎满钢筋、处处“发烫”的平台上,到处都是肤色黝黑的建筑工人。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着白衬衫,脚蹬劳保鞋,高洋的穿着如此不搭调又“另类”,十分容易被辨认出来。

从高洋的穿着可以看出,他不是一线建筑工人。作为中建八局投资发展公司杭州亚运三馆项目公司工程管理部的经理,他本可避开烈日,坐在空调间里看工程图纸。但他坚持每日巡查工地,即使热浪滚滚,也从不漏掉一处。“我每天都在期待:2022年,奥体中心破茧成蝶,耀眼世界。”他说。

“好,走吧!”递来一顶安全帽后,高洋就带着我,开始了今天的“火线”巡查。从那时起,我便“闯”进了一个钢筋水泥的世界。

8米平台上,测网架绑扎质量

这天,杭州气象台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当天最高气温将达38.9摄氏度。

一早,城市已被34摄氏度的高温包裹。我开着车,沿着钱塘江畔行驶至萧山区观澜路与博奥路交汇处时,便看见了杭州奥体中心亚运三馆庞大的建筑工地。不远处,已落成的8万人主体育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记得电话中,高洋曾告诉我,为确保亚运三馆2020年12月底如期竣工,2400余名建筑工人正日夜奋战在一线。

见到高洋时,他抹着脸上的汗水说:“这是我今天临时换上的第二套衣服。第一套衣服在钢结构加工厂早已湿透了。”原来,他上午7时从家里出发,先到离建设工地5公里外的钢结构加工厂,核对、检查亚运三馆的钢结构材料加工情况。

“现在正是亚运三馆钢结构构件用量最大的时候,整个场馆钢结构总需求量达7万余吨。钢构件加工不能有差错,不然会影响工程进度。”高洋一边走一边说,“加工车间里的温度高达60多摄氏度,站一会儿就汗流浃背的。”

今年,是高洋来杭州的第8个年头。2012年,他从长春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成为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项目技术部的一名普通技术员。此后,不论冬夏,不论炎寒,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天天“泡”在建筑工地上。这个因G20杭州峰会而举世瞩目的建筑地标,一砖一瓦都留下了他的温度,大家都称他为“痴迷的工程人”。

我们通过临时安全通道,攀爬到游泳馆的8米平台,一头“钻”进了这个钢筋混凝土的世界。

烈日下,一块2000余平方米的楼板上,50多位建筑工人正在忙碌,有的在扛指头粗的钢筋,有的在专心切割,还有的在低头绑扎钢筋。他们身穿长袖长裤,戴着黄色安全帽。豆大的汗珠挂在脸上,不断滴落下来。

“上班已经3个小时了,我们的汗水没有停止过,衣服是湿了干,干了又湿。”来自江西的柳金说。只见他低着头,先把扎丝在钢筋上绕几圈,再用扎丝钩用力一提拉,再一拧,30秒时间,就完成了一个点位的绑扎。

“我也来试试。”我蹲下来,试着用扎丝和扎丝钩,向钢筋纵横交叉位置绑扎。不过,即便戴着手套,提拉的瞬间,仍感受到手指被拉扎的疼痛,不但5分钟还没绑好一个点位,而且穿着短袖、裙子和皮鞋“上阵”的我,感觉脚底心在发烫,全身汗流浃背,手臂等裸露的地方被太阳晒得火辣辣的,真是难以坚持下去。

抬头看,高洋早已进入工作状态。只见他拿出一把尺子,俯下身来,手撑在钢筋上,仔细测量钢筋之间的净距,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楼板牢固不牢固,这一环很重要。”他说。

我站起身来,转身环视,上百名工人正分布在周边的各个部位忙碌着,绑扎钢筋、安装模板、预埋管线,也有的在放线定位、焊接钢板梁等,叉车在中间来回穿梭搬运材料,一片如火如荼的景象。

“呲呲呲”,离8米平台不远处,几个工人戴着面罩,在焊接钢网架。蓝色的火光四溅,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厚厚的钢架在工人们的巧手中,被搭建成顶部呈弧形的构件。高洋介绍,这是曲面钢网架屋盖体系。体育馆和游泳馆是两个连体的建筑,屋顶由两片开孔金属板结合纤细钢杆件的银色盖子组成,等钢网架焊接好后,将盖子盖在钢网架上,“屋盖成蝴蝶型,远远看,就像一只展翅的蝴蝶;钢网架屋盖让建筑体态轻柔,煞是好看。”

我试着靠近钢网架,一股热浪迎面扑来。打开手机测温APP,它显示:地面温度50摄氏度,焊接作业面温度达62摄氏度。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聂伟霞  编辑:王玥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