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汤和生活相连
其实是农忙时的不得已
61岁的郑跃根是转塘长埭村人。这道夏季的神仙汤,在他看来是农耕时候不得已的产物,“我年轻的时候家里有水田还有茶地,水田也都是梯田。每年最热的时候,就是‘双抢’最忙的时候。凌晨3点出门,晚上8点进门,烧饭吃饭都是和打仗一样。”
所以,“双抢”的伙食有两个原则:抗饿补盐、做起来又快又方便。
“那时候,家里三四天能见个荤腥,比如咸鲞蒸肉之类的,算条件很好了。最抗饿的自然是米饭,早上出门最好是炒饭,有一点油,一个咸鸭蛋。中饭要靠孩子做饭——因为家里的女人也要下地干活。”他回忆,只要比灶台高的孩子都要承担家务,“中饭都是孩子弄好,大人回来赶紧吃几口,然后又要下地了。”
神仙汤,就是家里孩子能做的一道菜,“那会的炉灶还是烧柴火的大灶。早上,大人出门前会在灶上放好蒸架,蒸格里有饭,还会把菜蔀头切片放进一碗水里。然后跟孩子说好,几点烧火,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吃饭。父母回家,这碗汤,差不多正好温温的,喝下去又爽又不伤脾胃。”
郑跃根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家里还有水田,他就着一碗汤可以吃下两大碗饭。家里有竹园的,孩子前一天去挖好鞭笋,也可以切片放进菜蔀头汤里,有些人家还会加点毛豆。
家乡的神仙汤,在袁浦的袁长渭这里,还可以是萝卜干鞭笋汤或者是大头菜汤。
里面的萝卜干和菜蔀头一样,在他的印象里都是从萧山过来的,“那会货郎从老渡口坐船过来,一个自行车背后两个腌菜缸,有萝卜干也有菜蔀头,然后就沿着村子叫卖。”他说,当年萧山来的多是萝卜干和菜蔀头,大头菜多是余姚那边过来的。
在萧山,菜蔀头汤里会放河虾。袁长渭说,当年要是孩子能从水里捞到虾,汤里加几个河虾,那碗汤更是神仙也不换。
那么现在这碗汤哪里能喝到呢?
“农家乐、宾馆里这碗汤加点虾、笋,都是高档菜了,点菜吃是吃得到的。如果家常,跑到双浦转塘、萧山的菜场里,买点菜蔀头自己烧,最实惠。”袁长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