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天子岭,酷暑异味中,我们为垃圾穿外衣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8-09 08:21   

第3步变宝

耐住寂寞,换来万家市民洁净

“最近一年,我把天子岭填埋库区的沼气收集量提高了50%!”

骄阳下,1995年出生的唐攀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把声音提高了八度,眼里透着兴奋。

在这群平均年龄50岁左右的铺膜工中,戴着黑框眼镜、脸蛋白净的唐攀显得十分特别。去年5月,毕业于衢州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他,作为专业人才被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管理部门——杭州市环境集团引入,成为这里的一名技术型铺膜工,负责填埋库区沼气收集管理的设计与调整。

唐攀说,他的任务,就是加快“变废为宝”。

在天子岭填埋库区,埋藏着数千根沼气收集管。通过塑胶膜的密闭作用,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通过收集管,被输送至填埋库区旁的沼气发电站。每天,这里通过沼气转化发电,可为杭州提供约30万度的宝贵电能。

“之前,由于管路损坏等原因,天子岭沼气的转化率始终上不去。”袁建良告诉我们。

酷热中,唐攀一手拿本子,一手拿笔,两边裤兜里各揣一瓶水,花了3个月时间天天“巡山”,甚至记下了垃圾填埋库区每一根沼气输送管的位置。开头几天,异味熏得他吃不下饭,偶尔回家,也被家人埋怨:好好的年轻人,为什么整天要和垃圾打交道?

可唐攀始终没有放弃。从租住小区到天子岭,他每天“两点一线”,不是在垃圾山上转悠,就是窝在家里画图。又过了1个多月,他拿出了一套新的输送方案,里面妙招真不少。

比如,垃圾填埋区的一些分支输送管与主管距离过大,会影响输送。于是,他通过调整输送方向,就近与主管对接,就大大提高了效率;

又如,部分管路因常年输送潮湿沼气,导致积液堵塞。他利用功率原理倒推,找到“堵点”,可使管路顺利恢复正常运作……

截至今年上半年,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沼气收集量,从去年同期的每小时1.2万立方米,提升至每小时1.8万立方米,并仍在不断提高中。这既减少了异味的散发,又扩大了电能的产出,可谓一举两得。

“虽然工作环境艰苦,工作性质单调,个人生活也不太方便,但什么工作都是要有人来做的。既然现在我在做,就得把它做好。”对于自己的铺膜工身份,唐攀显得很超脱,却又回答得很实在。他还告诉我们:自己的“巡山”还在继续,脑子里还有很多新方案,“想要变废为宝,就要耐得住寂寞”。

天子岭一日,我们也清晰地聆听到,每个铺膜工的心声。

袁建良把24岁的儿子,推荐到填埋库区旁的发电站工作。工作时,父子俩时不时会在垃圾山上碰面。

“我觉得这个工作挺好的,要做一样爱一样,有自己的使命感、荣誉感。我们愿用自己一身脏,换来市民万家洁。如果有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挥别天子岭时,袁建良的这番话,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头。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赵路 王逸群 见习记者 章忻  编辑:郑海云
返回
通过塑胶膜的密闭作用,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通过收集管,被输送至填埋库区旁的沼气发电站。当生活垃圾被运抵后,他们需要为之覆上塑胶膜,做好密封、补漏等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异味的散发,并为收集沼气发电创造条件。在天子岭填埋库区,埋藏着数千根沼气收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