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天子岭,酷暑异味中,我们为垃圾穿外衣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8-09 08:21   

第2步巡山

回到家后,连酱油醋都闻不出

被塑胶膜覆盖的填埋场,绵延起伏,层峦叠嶂。从一座垃圾山翻越到另一座垃圾山,55岁的铺膜工王国富如履平地。

时不时,他会蹲下来,从口袋里掏出记号笔,在塑胶膜上画一个圈,并扯开嗓子招呼同伴:“有漏洞,快过来补喽!”

同伴从附近的“山头”纷纷赶来。有人推着柴油发电机,有人扛着焊枪,几十秒钟后,一支分工严密的“修补小队”开动了。

他们先拿出一块事先裁剪好的塑胶膜,覆盖住破洞,再沿着交接处仔细焊接,将两部分塑胶膜紧紧黏合,最后检查气密性,“补洞”过程才算完成。

“走咯!”一声吆喝,大家又四散开去,成为垃圾山上一个个孤独的“小黑点”。

“铺膜还是简单的,修膜最麻烦了。”袁建良对我们说。

天子岭填埋场的总面积达23万平方米。以每张300平方米计算,这里至少覆盖着700张塑胶膜。风吹雨淋、气候变化、垃圾中的金属等异物,都有可能造成塑胶膜破损,导致异味泄漏,影响沼气收集的整体效果。

对铺膜工来说,除了为垃圾“穿衣”,他们得把更多时间,花在为“外衣”寻找和修补破洞上。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检查修复塑胶膜与沼气输送管连接处的缝隙,以确保密闭性的最大化。

这项被戏称为“巡山”的工作,王国富一干就是10多年。每年,他在垃圾山上的步行距离超过3000公里,大约相当于杭州到北京打个来回。长期“巡山”,任由风吹日晒,他的一头黑发已熬成花白,脸上遍布沟壑,手上还长满了厚厚的老茧。

与垃圾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还让王国富的嗅觉失去了灵敏。“一天工作下来,吃的东西坏没坏,我已经搞不清楚了。回到家后,甚至连酱油、醋都闻不出来。”王国富说。

相比“穿衣”,“巡山”不用直接面对大量垃圾,异味的侵袭也应较少,是否会容易一些呢?跟着王国富,我们“巡山”1小时后才发现,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由于脚下全是各种类型的垃圾,有时坚硬,有时却异常柔软,我们的步子时深时浅,始终无法踩稳,有时甚至会一脚踏空,踉跄着几乎摔倒。走在垃圾山上,还得注意避让污水坑。可以说,每前行一步,都是对体力与平衡能力的挑战。

冷不丁出现的异物更是一种危险。“如果被垃圾中埋藏的异物伤到脚,很容易引起发炎感染。”王国富对我们说,其实铺膜工穿的都是特制的胶鞋,底部和脚面镶嵌着坚硬的钢板。可如此“全副武装”的代价,就是胶鞋的重量大大增加,每双足有5公斤重。我们试穿着走了几步,就感觉脚已经抬不起来了。

更要命的是高温和暴晒。地处室外,阳光直射,“巡山”时如果把自己包裹严实,容易脱水中暑。可如果抛开防护,又随时存在被晒伤的风险。因此,铺膜工人人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人丹,并保持大量饮水。王国富对我们说,盛夏“巡山”时,他平均每天要喝掉6大瓶水。而喝下去的水,几乎全部成汗水,蒸发到了空气当中。

日复一日“巡山”,每位铺膜工都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个硬币大小的破洞,他们往往在五米开外就能发现。坚持不懈的查漏补缺,也将成千上万吨垃圾产生的异味,最大限度地阻隔在了塑胶膜下。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赵路 王逸群 见习记者 章忻  编辑:郑海云
返回
通过塑胶膜的密闭作用,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通过收集管,被输送至填埋库区旁的沼气发电站。当生活垃圾被运抵后,他们需要为之覆上塑胶膜,做好密封、补漏等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异味的散发,并为收集沼气发电创造条件。在天子岭填埋库区,埋藏着数千根沼气收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