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良渚:孕育中华第一城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7-07 11:48   

水·孕育稻作文明

有一种说法:文明,就在于人类面对种种困难的挑战,进行了成功的应对。从这个角度看,中华文明史,亦是一部治水史。

水至柔至刚。据记载,秦汉至民国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黄河决口泛滥1500多次。

良渚,“美丽的水中绿洲”。远古时代,没有精准的仪器测量,没有先进的机械搭建,她却拥有一套惊人的水利系统。

2015年,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被发掘。它是古城建设之初,就规划好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由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整个水利系统形成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水库,库容量超过4635万立方米,直接保护范围达100多平方公里。

先于“大禹治水”千年,良渚水利系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开启了世界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领域。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史诗,由此娓娓道来——

“良渚位于暴雨中心,海拔仅两米多,易发洪涝灾害。”省考古所研究员王宁远介绍,山间水坝将水引流,让古城直接避开山洪。

至今沿用的先人智慧,令王宁远惊叹不已。他说:“几年前,老虎岭还没被发现为水坝。当地还因其泥土质地合适,搬去筑坝。‘草裹泥’的修堤工艺在后世水利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与当代沙袋筑堰原理一致。”

民温饱,国富庶。良渚先民以稻米为主食,宫殿区遗址曾发现多达20多万斤的碳化谷堆积。“稻作文明是良渚文明区别于中国及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特征,它比麦作对水资源利用的要求更高。”王宁远强调。

穿越时空,回望那一派生机景象:筑堤防洪、蓄水灌溉、摸螺打渔……一群先民在江南水乡繁衍生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遥远的良渚文化时代,我们追溯到了承载着中国人智慧和精神的血脉。

玉·折射君子之风

“黄金有价玉无价”“君子比德于玉”“古之君子必佩玉”……玉文明,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

玉器,是良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良渚玉器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工艺精美,是史前玉文化发展的最高峰。

1986年发现的反山遗址,是迄今所见良渚文化乃至整个中国史前文化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为齐全的高等级墓地。在1200余件(组)珍贵文物中,玉器占90%以上。

国家一级文物“玉琮王”,就出自反山。它高8.8厘米,射径17.6厘米,孔径4.9厘米,重达6.5千克。

成熟的抛磨技术、精细的纹饰雕琢、娴熟的切割工艺……良渚先民在没有任何现代工具的情况下,用独特智慧创造出类型丰富、制作精美的玉器,令人叹为观止!如此复杂工艺在1000多年后的商晚期都十分少见。最精绝一处,竟然在1毫米的宽度内刻出了四五个线条。

“玉琮王”上神徽的发现,刘斌称“兴奋程度不亚于玉器发现”。良渚社会政教结合、神王一体。神徽上部是头戴羽冠的神人,下部是圆眼獠牙的猛兽。它存在于良渚文化发展全过程,在整个环太湖流域发现的良渚玉器上表现得极为统一,常被精细地雕刻在象征权力和力量的琮、钺等高等级玉礼器上。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严粒粒 刘慧 通讯员 李力行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