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戏曲,“六儿”原是蔑称
不过,已故的当代著名民族文艺研究学者洛地曾表示,并看不出“书簏”“簏儿”与杭州市井方言“lo-er”所指的那类人有什么关联。
在中国戏剧理论研究中,洛地以“独见”和“创说”著称。2014年6月,他曾给钱江晚报发来一封邮件,用近5000字考证了杭州话“六儿”的源头——杭州市井方言“lo-er”的“lo”是有个演化过程,从书面的角度说,大致是从“绿”→“乐”→“六”。
他认为,在南宋人记录当时临安情事的《都城纪胜》中,其中《社会》章有云:“豪贵绯绿清乐社,此社风流最胜。”“绯绿清乐社”,指的是宋代杂剧等戏艺人的班社,因为当时从戏艺人穿的主要是“绿衣”。
到了《西游记》里,第六十回中讲道,牛魔王在龙王家里吃完筵席,发现不见了辟水金睛兽。老龙王就招来手下问话:“家乐儿断乎不敢,可曾有甚生人进来?”“家‘乐儿’”,就是家养的从事杂役戏艺的奴仆。在这里,“绿”演变成了“乐儿”。
那“六儿”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六儿”多见于元明清小说戏曲,洛老认为,足证其为市井方言。比如,元曲杂剧《虎头牌》中的小卒叫“六儿”,《拜月亭》中小丑扮的旗牌也是“六儿”,《施公案》中杀人欺女的恶棍叫“董六儿”……而且一般在文籍包括史籍中称“六儿”的,大体都不是正面人物,如《金史》中降金的“汉人王六儿”,《明史》中“贼麻六儿”等等。“六儿”确实是个贬义词,不论被称者是否排行第六,以至元曲杂剧《孟良盗骨》中番将韩延寿蔑称杨景为“杨六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