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器多 可是并不产玉
良渚,玉有名。
一直以来,良渚被称为“玉的国度”,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在良渚古城遗址的反山、瑶山,以及姜家山墓地等,都发掘出大量精美的玉器,据统计,良渚玉家族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5000件。
尤其是,这些玉器里有一套以玉琮,玉璧,玉钺为核心的玉礼器系统。
就拿玉琮来说好了。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琮用来祭祀大地。商周以后,玉琮就不常见了,后人只知“琮”字,而并不知其外形。
自从良渚古城出土玉琮之后,后人才得以亲眼见到这种玉器。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家才会好奇,良渚时期玉这么多,玉料用量也很大,但玉矿在哪里,这些玉是在哪里做的,又是怎么流通的?
这个问题,考古人一直在探索。
直到去年,在距离良渚古城遗址18公里的地方,可能找到了其中一个答案。
中初鸣遗址出土玉镯
在中初鸣找到1600多件玉料
中初鸣遗址,在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
这里,距离杭州的良渚遗址群大约18公里,毗邻今天的苕溪和京杭大运河,面向广袤的太湖平原。
2017年,德清当地政府为建设通航智造小镇拆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博物馆进行了初步调查,采集到少量玉器、石器和陶片,初步判定这是一处玉器加工作坊。
鉴于遗址的重要性,中初鸣遗址的工作被纳入国家文物局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从崧泽到良渚”。
2018年4-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初鸣遗址进行了发掘。考古项目负责人方向明说,发掘区主要位于中初鸣遗址西北部,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
通过勘探确定,中初鸣遗址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找到良渚文化土台1处、墓葬4座,灰坑15个,灰沟4条,井3个。
遗物主要出于地层中,有陶器、石器,以及玉料、半成品、玉器残件、完整器等标本,一共2000余件。
方向明说,陶器器形有鱼鳍形鼎足、T字形鼎足、豆、圈足盘、罐、鬶(guī)、缸、器盖等,都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形。其中T字形鼎足、鬶,显示年代为良渚文化晚期。
尤为重要的是,这其中发现了大量玉料,在2000多件中有1600多件是玉料,玉器半成品、成品、残件约200件,石器200余件,其中有50多件是燧石、磨石。
方向明说,这些玉料保存较差,白化、孔蚀现象严重,但仍可见线切割、片切割痕迹,部分已切割成玉锥形器的雏形。
另外,出土的大量玉器半成品中,器形主要有锥形器、管、坠、隧孔珠等,燧石钻头、磨石等,则是加工工具。
从良渚塘山(金村段)及良渚古城钟家港古河道的发掘看,燧石是良渚时期琢玉雕刻的主要石材,进一步证明中初鸣遗址是一处玉器加工场所。
在发掘中,考古队员为了防止遗漏细小遗存,对遗迹内土样全部进行淘洗,获得一批包括玉、石器、动植物遗存在内的重要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