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记者 刘云(照片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中初鸣遗址出土玉器(成品、半成品、残件)
在中国考古界,每年都会评选一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范围内,当年所有重大考古发现都会来参加,就好比是考古界的“奥斯卡奖”。
浙江德清中初鸣良渚文化玉器加工作坊遗址群,作为2018年的考古新发现,也去参赛了。只可惜,一路过关斩将,在入围前“二十大”之后,最终和“十大”失之交臂。
但是,它对于杭州,对于浙江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的发现,和良渚有关。
良渚,对很多杭州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所在。
就在离市区并不远的这一片地方,5000多年前,曾是一个辉煌一时的良渚古城。在这里,有城墙,有宫殿,有王陵,有祭坛,有手工作坊,有水坝工程,还有,很多很多的玉器。
玉琮
玉璧
玉钺
良渚玉器全国有名,已知的就有玉琮、玉璧、玉钺等40多种,而出土的玉器数目更是超过15000件。
玉器这么多,玉矿在哪里?这个问题,在良渚古城遗址持续80多年的考古历程中,时不时就会被提起,但考古一直没发现。
现在,这个新发现,可能会给你一些解答。
就在离良渚古城遗址18公里远的地方,湖州德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了中初鸣良渚文化玉器加工作坊遗址群。
良渚玉器多 可是并不产玉
良渚,玉有名。
一直以来,良渚被称为“玉的国度”,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在良渚古城遗址的反山、瑶山,以及姜家山墓地等,都发掘出大量精美的玉器,据统计,良渚玉家族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5000件。
尤其是,这些玉器里有一套以玉琮,玉璧,玉钺为核心的玉礼器系统。
就拿玉琮来说好了。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琮用来祭祀大地。商周以后,玉琮就不常见了,后人只知“琮”字,而并不知其外形。
自从良渚古城出土玉琮之后,后人才得以亲眼见到这种玉器。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家才会好奇,良渚时期玉这么多,玉料用量也很大,但玉矿在哪里,这些玉是在哪里做的,又是怎么流通的?
这个问题,考古人一直在探索。
直到去年,在距离良渚古城遗址18公里的地方,可能找到了其中一个答案。
中初鸣遗址出土玉镯
在中初鸣找到1600多件玉料
中初鸣遗址,在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
这里,距离杭州的良渚遗址群大约18公里,毗邻今天的苕溪和京杭大运河,面向广袤的太湖平原。
2017年,德清当地政府为建设通航智造小镇拆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博物馆进行了初步调查,采集到少量玉器、石器和陶片,初步判定这是一处玉器加工作坊。
鉴于遗址的重要性,中初鸣遗址的工作被纳入国家文物局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从崧泽到良渚”。
2018年4-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初鸣遗址进行了发掘。考古项目负责人方向明说,发掘区主要位于中初鸣遗址西北部,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
通过勘探确定,中初鸣遗址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找到良渚文化土台1处、墓葬4座,灰坑15个,灰沟4条,井3个。
遗物主要出于地层中,有陶器、石器,以及玉料、半成品、玉器残件、完整器等标本,一共2000余件。
方向明说,陶器器形有鱼鳍形鼎足、T字形鼎足、豆、圈足盘、罐、鬶(guī)、缸、器盖等,都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形。其中T字形鼎足、鬶,显示年代为良渚文化晚期。
尤为重要的是,这其中发现了大量玉料,在2000多件中有1600多件是玉料,玉器半成品、成品、残件约200件,石器200余件,其中有50多件是燧石、磨石。
方向明说,这些玉料保存较差,白化、孔蚀现象严重,但仍可见线切割、片切割痕迹,部分已切割成玉锥形器的雏形。
另外,出土的大量玉器半成品中,器形主要有锥形器、管、坠、隧孔珠等,燧石钻头、磨石等,则是加工工具。
从良渚塘山(金村段)及良渚古城钟家港古河道的发掘看,燧石是良渚时期琢玉雕刻的主要石材,进一步证明中初鸣遗址是一处玉器加工场所。
在发掘中,考古队员为了防止遗漏细小遗存,对遗迹内土样全部进行淘洗,获得一批包括玉、石器、动植物遗存在内的重要遗物。
中初鸣还“藏”着什么故事?
中初鸣遗址,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玉器加工作坊。在它西南方向1公里的杨墩遗址,也是良渚文化晚期的制玉作坊。而且,考古队员在位于两个遗址中间的田板埭遗址,也采集到玉料。
由此可以推断,这个区域存在由数个加工作坊一起组成的制玉作坊群。
根据考古发现,德清中初鸣制玉作坊群面积大,年代明确,虽然产品种类单一,以玉锥形器、管等小件玉器为主,档次比较低,但生产规模大。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表示,中初鸣是目前发现的,最为集中的、面积最大的制玉作坊群,这给考古提供了研究良渚玉器生产方式很好的资料。
德清附近并没有发现玉矿,而这个地方集中生产良渚玉器,肯定和良渚古城的使用、技术支撑和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应该是和18公里外的良渚古城相配套的,一个专门化的玉器生产基地。
中初鸣玉器生产的方式,类似于金属生产,是一种远距离的、多方合作的生产模式,进一步证明了良渚古城和良渚文明,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成熟阶段。
方向明说,在中初鸣遗址已经找到了土台、灰沟、灰坑和墓葬等,数量虽然不多,但种类还是蛮丰富的。
接下来,考古队将进一步扩大发掘面积,确认遗址内土台的数量、规模,及墓葬、居址分布情况,同时也会开展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等相关研究。
针对中初鸣遗址发现的玉,接下来,也计划用成分分析等方式,和良渚遗址群、临平遗址群、海宁、嘉兴等地区的良渚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同类器形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索良渚文化时期的玉料来源、玉器流通、经济模式。
中初鸣遗址,位于良渚古城东北部,周边已发现杨墩、田板埭、下高桥3处遗址。随着长江下游国家大课题的开展,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区域系统调查,已经全面展开。今年,调查重点将以雷甸为中心,覆盖200多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