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晚年”不尽相同 看杭州三户家庭的养老选择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3-19 09:03   

独居的晚年里

他在“被需求”中充实了生活

何思一老人。 记者 姚颖康 摄

“越住,越感觉和流水西苑分不开。这里有人听我说话,有人需要我帮忙。让我一个人住养老院去,我也习惯不了。”

在杭州市下城区文晖街道流水西苑,记者遇到了年过八旬的独居老人何思一。面对如何养老的问题,他如是欣然作答。而跟着他在小区里逛一圈、社区里坐一坐,我们也发现,几乎所有人都会主动和他打招呼。

1987年,老何夫妇住进了流水西苑这间50多平方米的房子。20年前,老伴离去了。独身一人的老何,不愿意靠儿子养老。他说,自己每月有4000多元退休工资,虽不多但也够用。儿子来看他时,也会给些生活费,却总被他拒绝。如今孙子也工作了,老何更是无牵无挂。

独居多年的老何,未曾给我们一点儿孤独感,谈吐举止都落落大方,充满活力。深入交谈后,我们才得知答案。

老何的老年生活中,邻里互助、社区活动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他当过16年的楼道书记,支部党员每个月过组织生活,他都会积极发言;开设“老何理发室”,免费为老人理发十几年;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不少老友会向他讨要福字和春联,每逢寒暑假,还在社区开书法班,教孩子们写字练字。

老何笑说,人老了,物质的需求已经很淡泊,但精神上的渴望往往更强烈——他习惯了“被需求”的感觉,做楼道党支部书记、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帮助和自己同龄的老人,都让他更加有“活着”的实在感。

“老何理发室”是他十几年的心血结晶。老何的理发手艺是年轻时当兵学到的。2003年“非典”时期,小区里的老人都不敢出门,有些人头发长了也没地方理。老何看在眼里,便带着剪刀、推子和刷子,搬了两张凳子在自家单元楼下,开了个“露天理发室”,专门给老邻居们剪剪头发;后来,找老何理发的人越来越多,社区给老何在小区里找了一个小房间作为固定理发场所,每周二下午他会免费给60岁以上的老人和残疾人理发。

通过理发,老何和许多老人都成了朋友。岁月不饶人,掰掰手指,老何已送走了3个“老顾客”了——临终前,他们在病床上让子女、家人打电话给老何,想请他来帮忙理最后一次头发,“清清爽爽地走”。头发和眼泪一同掉落在被子上,这是最让老何难过的回忆之一。

作为老人们在生命最后年头里交上的朋友,老何最了解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他们愿意把我当朋友,让我来送他们一程?其实社区很多老人的老年生活都很孤单,对他们来说,生活条件不一定要很好,但是能有人陪他们说说话、搞点活动,日子就能过得开心很多。”

有邻居会在私下里羡慕地说:“我家老人要是能有老何这么好的身体、精神,该有多好!也不用我们整天提心吊胆了。”

其实老何自己知道,岁数上去了,终究是一年不如一年的。“以前从没得过大病,4年前得了次急性糖尿病,整个人都‘垮’下去了。”老何说,别人眼里的硬汉也有软肋,每天要拿胰岛素针筒对着自己的手臂扎下去,心里的坎没那么好过,“当时我就想当兵时有多苦,还能输给一针胰岛素不成?心一横,就扎下去了。”

早晨6时起床,掐着谷电烧水,然后读书、写字、刻章、去理发室、开书法班……晚上10时半看完国际新闻上床休息。老何每天过着充实而自律的生活。

身体有状况了怎么办?老何对此也很乐观,他说自己兄弟姐妹多,孩子也会回来照顾自己,但他身边的人终究有些担心。

“社区老龄化的程度,大家眼睛都看得到。”流水西苑社区的社工告诉记者,“对于独居老人,很多社区都会组织定期上门看护,提供各类服务。我们社区的热心老人还自发成立了‘乐龄互助社’。但面对居家养老的难题,社区层面能做的事终究有限,老年人需要更多关注。”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童桦 张梦月 王逸群 霍翟羿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潘根生回忆道,但当周围老人都爬上80岁时,社区一下子安静下来了,“串门的同事少了,楼上楼下的同事说没就没了,老伴身体越来越差,也不允许我离开她的生活范围。儿子一看保姆解决不了问题,又向老人提出了去养老机构的建议。通过理发,老何和许多老人都成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