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大湾区,杭州湾向粤港澳学些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3-07 09:52   

在沈凌看来,由于地区差异相对较小,杭州湾大湾区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上优越于粤港澳大湾区。尽管新开通的港珠澳大桥缩短了三地时空距离,但制度、文化、审批等方面的“软制约”让这座跨海大桥的作用仍然难以得到充分体现。据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数据,春运前10天,港珠澳大桥累计车流量约3.55万车次,平均每天仅3000多车次。这一数据与杭州湾大桥相比,不到十分之一。

可以说,如何充分利用要素流通的先发优势,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的一大关键。如何帮助外来人才在湾区内自由流动?如何推动医保等社会服务在湾区内的统一?如何进一步加快湾区交通一体化?在这些问题上,面临着更大更复杂的区域差异的粤港澳大湾区,显然有许多先进经验值得浙江借鉴。

“杭州湾上的大桥数量甚至已经超过粤港澳大湾区,接下来在基础设施方面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到更亲民、更便利,未必是一味求新求全。”沈凌表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陈立平  编辑:高婷婷
返回
”事实上,如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同样是拥有“两种制度、三种货币”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沈凌教授在其所撰的《从粤港澳看杭州湾大湾区建设》一文中提出,“促进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当务之急就是在促进湾区内要素自由流动上加快步伐。在沈凌看来,由于地区差异相对较小,杭州湾大湾区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上优越于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