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疯狂的“天竺香市”
说回乾隆那个年代。每到二月,这条并不好走的山路,还承载一项倾城而出的盛事:天竺香市。
当时的老百姓赶天竺香市,比现在灵隐寺除夕夜烧头香还要疯狂。在关于杭州地方清代风俗的《杭俗遗风》中,就记载了“天竺香市”的盛况的记载:观音圣诞正日是二月十九,前一天晚上,老百姓就要连夜出城了,他们乘船至茅家埠上岸,手提灯笼,不论老的少的村的俏的,全都云集在这条“上香古道”上。
不光是老百姓疯狂,当时的文武百官,自抚台以下,都必须亲往拈香,而且规定必须是在十八这一天。进香途中,官员的一切执事仪仗,在城门口就要打落,不敢开锣喝道前往,可见大家对进香这件事的敬畏。
连乞丐也集体出动,自普福茶亭至上天竺,香市上的乞丐毛估估就有一千人,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小,有真的残疾也有假装的,乞讨的姿势有躺有坐,遇到轿子就攀上去,或是跟在人后面,乞丐们都各有领地,各有位次,加上来拜佛的人都是普结善缘不吝施舍,这些乞丐们讨到的钱,足够他们一年的生活费。
乾隆南巡到杭州,如果他想去灵隐或者天竺,那么现在“立马回头”所在的普福岭山路,可以说是必经之处。乾隆有没有赶个时髦,见识一下香市盛况呢?
乾隆南巡一般是正月下旬出发,和香市的时间正好对得上。杭州文史研究会理事丁云川先生在《南巡盛典》中找到一首乾隆写的诗《策马游南屏复至天竺》。从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1765 年(乾隆三十年),55岁的乾隆第四次来到杭州,这一天,天气放晴,他从敷文书院(即现在的万松书院,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在敷文书院召试浙江诸生,拔擢人才)出来,一路驾幸南屏晚钟、漪园、小有天园,取道丁家山,途经普福岭山路至天竺,是日恰逢香市,圣驾经过时,道路两边挤满了围观的老人和小孩。
这一路上,乾隆看到菜地麦田,柔桑萌芽,心情大好。至于到底有没有在普福岭这个地方“立马回头”,就不得而知。
商圈中的“黄金C位”
既是水陆交通的中转要道,又是香客云集的自然景区,茅家埠自宋代起就非常有名,遇到香市更是加倍繁华。
不少外地香客来时,除了城里城外烧香,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买买买”。王老娘木梳,张小泉剪刀,种德堂、余庆堂的药物等都是当时采购清单上的热门,人流量最大的上香古道,自然就是商圈中的“黄金C位”,各地的商贩纷纷来赶香市,旺盛之月,盈利能占全年的大半。
据《临安志》一书记载,每逢进香之日,岸上商埠云集,酒肆茶楼林立,湖上成千上万的香客源源不断而来,到处呈现出“十八女儿摇艇子,隔船笑掷买花钱”的情景。
茅家埠村民王阿龙从小听他父亲描述:“老底子茅家埠船埠头,平日里是运送货物的主要航道,各路船只络绎不绝。每逢初一十五,就有大批的香客背着朝山进香的袋子从现在的钱塘门外坐船而来,熙熙攘攘地涌进茅家埠头下船。据说搭建灵隐寺的砖石也皆是从此船埠头水运进来,途经上香古道再送进寺庙里的。”
从茅家埠头下船,就走现在的上香古道。村里95岁的高龄老人欧福明早年凭记忆绘制了此区块的平面图,可以看到上香古道上,理发店、季财豆浆、新昌杂货店、裕福银店、阿小茶店、张顺兴饭店等商铺云集茶楼林立,龙井、双峰、丁家山等周边的村民也都会来此处贩卖或采买,自然而然成了来往客人上香喝茶歇脚,或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的好去处。
1922年,茅家埠人都锦生在位于上香古道的故居,雇了一名工人,用一台手拉机,织造出最新款的丝织风景画。在当时最热的“黄金步行街”上香古道,都锦生丝织风景画一经推出就成为“爆款”。一年后,织机就增加到了三台。之后的故事你们都知道,在上香古道边发家的都锦生拓宽市场,新建厂房,企业规模越做越大,产品远销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