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题了“三潭印月”
李卫重建小瀛洲
湖滨管理处讲解员郎晓珊,负责带队讲解小瀛洲,每年起码跑百来趟。她说,上了岛,好多客人都会问——
这就是三潭印月?怎么感觉没有传说中那么美?
就跟“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三潭印月。
最初,苏东坡建塔的时候,可能也没想到后来会成为赏月胜地,尤其是,让南宋画家陈清波,一眼心动,画了一幅月光下的三潭。
在《方舆胜览》里有记载,说画家称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其中就有“三潭印月”一景,这画家,就是陈清波。
康熙、乾隆,就不用说了,祖孙俩前后脚来,康熙题了石碑“三潭印月”,夸这里美得不像话,算是御定景名,御碑现在还在呢。
雍正年间,李卫来杭州当官,他不光看风景,还主持重建小瀛洲,也就是那个时候,在小瀛洲上种下了一大片木芙蓉,从此有了“鱼沼秋蓉”的“西湖十八景”,让大家晚上赏月,白天看锦鲤啄粉花。
到了清末,和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是兵部尚书、水师提督的彭玉麟,恋上外婆的养女,上演了一场“梅姑之恋”。梅姑死后,他哪都不去,跑到小瀛洲上建了别业“退省庵”,在这里种梅、画梅、赏月,自称“西湖林处士”。
失意的康有为,来看了三潭印月,挥笔写下“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霸业销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山青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
1954年,毛主席来看了,连夸“佳作,可惜心情太灰暗”,给改了几个字,“阅”改“历”,“更”改“欲”,又去掉了“览沿堤老树、十顷荷花”和“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两句。
普通杭州人对三潭印月的集体记忆
而对于普通杭州人来说,对三潭印月,也是有着集体记忆的。
1977年1月,杭州最低气温为-8.6℃,西湖结冰,冰层平均厚约5厘米,其中湖心深水处约2.3厘米,周边3.3到10厘米不等。
就是那一次,很多人从结冰的湖面走到了三潭印月。
读者高黎敏,在25岁那一年,也就是1977年1月4日,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
当时我在花港公园的蒋庄工作,第二天就要去登记结婚。这一天我们一帮年轻人,男男女女的有十多个,手挽着手踏步走在结冰的湖面上,这么多人的共振使得整个湖面都摇晃起来……
她就站在三潭印月的一座石塔上拍了照片,自行车停在湖面上,露出半个轮子。
“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这是明人张宁在他的《方洲集》里描绘的“三潭印月”。
愿你今夜赏月愉快,心中有一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