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潭印月 第33个月亮在哪里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9-24 07:35   

三潭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每个石塔之间的距离都是62米

几百年下来,积木一样搭起来的三潭,至今稳当当地立在西湖里,陈冕说,当时杨万里主持建塔的时候,不光讲究美学、造景,力学肯定也是有研究的。

西湖里狂风不多,巨浪是有的,尤其是台风天的时候,一个浪猛打过来,岸边的石板都有掀掉过!

但是,湖中央的三潭就是稳当当,立在水里,不像陆地上,最怕狂风巨浪,风平浪静。陈冕说,“古人智慧,真是不得不佩服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潭,都是露出水面的上半部分,藏在水下的,还有小石块、松木桩,都是从明代一直用到现在的。

水下的松木桩,就是把松木一根一根打下水里,十几根松木组成一个梅花桩,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使用比较多的打桩方式。之所以选用松木,是因为松木具有耐湿的特性,古话有“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放半年”。

为了让木桩更牢固,每根松木之间再投入石块等填充物;然后再在木桩上面修建平整的石板,把石塔一层一层盖上去。

明代时打下的松木桩,至今都好好地竖在西湖淤泥里,可能就在松木桩的周围,淤泥里还有很多它的小伙伴,比如河蚬、日本沙蚕、水丝蚓、水蛭、摇蚊幼虫等等,大家和谐共存。 

三个石塔搭好,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每个石塔之间的距离都是62米,而石塔距离小瀛洲也是62米。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杭州人都会有些疑惑的数字?

这个在文献记载里是找不到的,只能推测,一种说法是当时修建石塔作为一种佛教景观,等高等边的构造显然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还有一种说法,从古代度量单位入手。古代不用米为单位,而是以丈、尺、寸、分等为单位。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按照明代尺寸,62米刚好是当时的20丈。

所以说,当初设计三潭印月时,三塔之间的距离,很可能是被定为“20丈”,而不是62米。 

2013年三潭被撞后

保护再升级

杭州人可能都记得,2013年7月29日晚上10点多,三潭印月的南塔被一艘游船撞倒,塔体大部分落入水中。

心痛之后,对三潭的保护就再次升级了。

按“国宝”的标准,在三塔周边60米,增设了防护栏。防护栏和湖面持平,游客从湖面上看过去看不到,不会影响美观。防护栏上,还装上了安全警示灯,晚上提醒游船,注意距离。

水下还装了防浪涌网。陈冕说,古时候,西湖里的游船都是手工划船,激起的浪很小。现在,西湖里电瓶船多,船开过,激起的水浪大,石塔也会受冲击。水下防浪涌网,可以减缓水浪对塔基的冲刷,进一步降低人为因素对石塔的威胁。

另外,现在,每半年还要给三塔做一次全面“体检”,看塔有没有倾斜、位移等,目前来看,三塔的状态都很稳定。

还有就是清洗。

三塔用的石材都是严州青。这种石材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鲜艳,不易风化,是杭州园林中用得最多的。

可是,因为石塔多年裸露在湖面上,受环境等自然因素影响,塔身会长地衣、苔藓等衍生物,看上去有点脏脏的。鸟屎也不少,西湖里鸬鹚很多,经常到三塔尖上落个脚,三塔上好多鸟屎都是它们留下的。 

为了让三潭干干净净的,每个月,工作人员都会划上小船,去给三潭“洗澡”。

本报道由杭州discovery美少女小组×快拍快拍出品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刘云 制图 李前芳  编辑:高婷婷
返回
工人们会提前买好蜡烛、桃花纸,划上小船,荡到石塔,蜡烛点上,请杭州人看“33个月亮”。以前塔身里点蜡烛2002年以后改用灯片清末,诗人丁立诚写下《三潭灯代月》说:“三潭各分一月印,一波影中一圆晕。所以,老朱说,三潭赏月最好是小船儿荡过去,人荡在水里赏水中月,感觉月亮跟着人在走,那才叫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