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特别报道:下姜村 文化春风吹拂美丽乡村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4-11 09:17   

老人们在下姜村老年食堂就餐

乡土文化绘多彩画卷

“有好吃的她总是先夹到我碗里,要洗澡了她帮我擦身,屋里屋外那是弄得条条直直……”大墅镇大墅村文化礼堂二楼的道德讲堂,86岁的失明老人王友娇坐在台上,用一口的土话,把儿媳妇叶心娣对她的好,一件一件地说给村民们听。

这是大墅村“夸夸你的媳妇”活动的一个场景,隔壁邻居、家常大白话,王友娇老人的讲述,让台下的村民们对这个平日里经常能打上照面的叶心娣刮目相看。

“嫁到婆家才两年,婆婆的眼睛就看不见了,上有老下有小,全靠她一个人照顾,真的不容易。”“这个儿媳妇是娶着了,连他们家的儿子也变得比原先勤快多了。”“这么多年细心的照顾,换成是我真做不到!”没过多久,大墅村首届文化礼堂“好媳妇”评选,叶心娣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同——她就是我们心中的好媳妇!

时至今日,那一堂“好媳妇”课带来的正能量仍在延续。

有着1800多人口的大墅村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近几年,借助村文化礼堂建设,不仅带动了乡风文明的好转,而且让淳朴民风聚合成了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乡村旅游做得好的地方,肯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我们除了原有的乡风民俗和已经挖掘出来的农耕文化之外,最近还在想把有几百年传统的‘水龙’恢复起来,让游客提到大墅村就想到‘水龙节’。”大墅村党总支书记方华祥对下姜及周边要打造成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充满了期待,在他看来,这将是大墅村发展乡村旅游不可多得的良机。

就在方华祥与村干部们商量着,如何借下姜的品牌之力打好民俗文化这张牌,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的同时,一山之隔的下姜村村委办公室里,刚刚送走一批考察民宿项目客人的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又考虑着第三届下姜民俗文化节的事。让他感到有压力的是,前两届的民俗文化节办得很成功,为下姜的民俗文化品牌加了不少分,第三届怎么才能更进一步呢?

“今年民俗文化节不能局限于下姜村自己搞搞了,应该还要把周边这几个村邀请过来。”姜浩强说,刚刚出台的下姜村周边辐射规划,今后下姜及周边8个村会“绑在一块”走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乡土文化这张牌要大家合起来打,形成‘众人拾柴’向心力,一起打出大品牌。”

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枫树岭村——多彩枫树岭;元塘村——看得见乡愁的地方;薛家源村——渔舟唱晚;大墅村——闹集市;孙家畈村——耕彩田;桃源凌家——娱竹间;洞坞村——隐深谷……

不远的将来,以下姜村为核心辐射周边,借助乡土乡情和乡风文明的“沃土”,在下姜红色文化品牌的催生下,必将勾勒出一幅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和生动诗性气息的新时代新农村新画卷。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须“铸魂”

2001年,记者第一次到下姜村采访,亲眼所见至今印象深刻,那句“土墙房,烧木炭,一年只有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的话,确实所言不虚。

这些年来,下姜村的变化是全方位的,从村容村貌到产业发展,再到村里农户生活的改善和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其中,感触最深的还是乡风文明的积极向上。

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下姜村村民至今小心翼翼保存的那套宗谱还有那48个字的祖训早已化作基因流淌在下姜人血液中,这让下姜人与人的距离、人与自然的距离,在无形中靠得更近。

采访中有几个细节直到现在还总是浮现在眼前,其中一个就是姜光照在讲到母亲对他从小的教育时,反复提到下姜村流传最广的一句俗语——“独子不教,老来无靠”,他说,他对母亲敬畏直到今天还挥之不去,但正是因为母亲严格的家教,让他受益了一辈子。说这话时,记者从他略微的哽咽中,听出了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姜银祥接受完记者的采访后,赶去村文化礼堂向游客们讲解下姜村的红色故事,就径直走出了家门,似乎根本没有锁门的习惯,当记者叫住他把门关关好时,他却笑着答了一句:下姜民风好,用不着关门。

下姜村的实践可以折射出一个共性的理念,那就是乡风文明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魂”之所在,淳朴的乡风,可以让游子感受到浓浓的乡愁,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发展;厚重的乡风,也可以成为激发“自觉参与”的内生力。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