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特别报道:下姜村 文化春风吹拂美丽乡村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4-11 09:17   

代代相传育和谐乡风

村委会旁的一栋普通平房,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写着“求通”的中堂字,这是党总支副书记姜银祥的家,他说,这就是他家的家风,通则顺,顺则通,凡事就是求和谐、通顺。在下姜村,不少村民都把自家的家风家训,挂在厅堂中最显眼的地方。

“下姜村是有文化底蕴的,不仅有古代的‘雅墅八景’,有祖上传下来的家训,还有很多口口相传到现在的名人典故。”曾当了30多年村支书,还干过两年村文化员的他,故事信手拈来。“村口的忆德亭有块复制明代的石碑,就是描述当年下姜村余氏先祖余显文及其后代不畏艰辛,一代接一代兴修水利,把300亩旱地改造成粮田的事迹,可以说就是我们下姜版的‘愚公移山’。”

除了忆德亭,还有思源亭、映月廊等等,在下姜村,这些名人典故现在几乎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实物”,那是村民们为感恩留下的纪念。如今,感恩邻里、守望相助已成为下姜乡风文明和家风传承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008年汶川地震,生活还不富裕的下姜村民第一时间募集了一万多元捐款;2010年6月18日,一位村民的房子被特大洪水冲塌,在村民们的帮助下,这位原本生活困难的受灾村民不到半年时间就住进了新房;去年,一位村民不幸患上了重病,全村党员踊跃捐款7000余元……姜银祥摆了摆手,然后笑着补充了一句:“不说了,不说了,村民感恩相助的例子真的是多了去了。”

2017年6月,下姜民俗文化旅游节上,“下姜家宴”再次开席,25户农户合力烹制50桌下姜佳肴,让游人们大快朵颐。

“下姜家宴”源自于下姜村原先的一个特有习俗——“端碗”。早年,下姜村民的生活条件艰苦,平日里很少吃到肉,杀年猪就成了村民一件盛事,不过杀年猪有先有后,这时候,先杀年猪的这户人家,就在碗里装上萝卜和猪血,然后再在上面铺上几块肉,分头端去给邻里尝个鲜,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这就叫“端碗”。“实际上这就是邻里和睦团结的一种表现。”姜银祥颇为自豪地说:“这些年,下姜村民在创富致富的同时,山里人家那种与生俱来的淳朴、勤劳与热情依旧还在,祖上留下来的美德依旧没有丢。”

在村民自觉传承好家风的基础上,下姜村近年来又先后开展了党员亮家训用实际行动践行承诺、党员为孤寡老人“当一天保姆”、修编更易于牢记的漫画版村规民约、出台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等一系列提升家风文明活动,并于去年一举摘下了“全国文明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两项全国桂冠。

“乡风文明是一种文化,下姜村这些年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那就是我们一直在传承的好家风。”人穷而不失志,富而不忘本。数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家风,成为支撑下姜人生生不息地从过去走到现在,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下姜村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1.打造红色文化传承阵地

2.建设红色主题教育基地

3.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4.实施红色文化品牌传播工程

红色传承,乡风文明。“红色下姜”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干部培训学院,三年红色教育培训量达到1.5万人次,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下姜精神”不断弘扬,文化礼堂功能彰显,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下姜村成为全国文明村。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