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五年。
萧山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超过70%。
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预计达到9.7%和10.6%,农村居民收入位居全省第一。
萧山人民希望的“同城同待遇”得到有效解决,实施户籍、教育、医疗等9大民生领域与杭州主城区一体化并轨三年行动。
杭二中、学军、崇文等名校纷纷到萧山办学。省妇幼保健医院落户萧山,“十五分钟”医疗圈初步建立。
未来五年,萧山将面临又一次历史新机遇。2022年,亚运会将在杭州召开,萧山也将全力为亚运会的筹备工作贡献重要力量。
为此,萧山将超前谋划好亚运项目的规划、建设,以赛后利用要求强化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城市配套,形成“赛时亚运城,赛后宜居城”的良性态势。
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区方面,萧山将大力弘扬萧山精神和G20服务精神,健全对外宣传和城市形象推广机制,精心策划萧山国际城区新形象。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精心维护文化遗址、历史街区、工业遗存,做好跨湖桥文化遗址申遗工作,建设G20杭州峰会博物馆,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
要全面提升教育卫生现代化水平。全面实施“大健康”战略,努力建设“健康萧山”,使人人享有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健康服务。推进公立医院集团化管理,鼓励社会资本和境外名医名院办医,促进医疗资源和人才“双下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全面构建分级诊疗模式。
要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扎实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落实增收政策,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关爱制度,加强对妇女、儿童等群体的权益保护。
更重要的是建设法治萧山、平安萧山。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完善行政决策、行政执法机制。加强专项治理和违法犯罪打击力度,持续提升公众安全感。
未来五年,萧山发展的四大目标
今后五年萧山区的总目标、总方向就是“打造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现代化国际城区”。
——建成充满创新活力的全国经济强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含大江东)年均增长8%,萧山区本级增长7.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和全国百强区最前列。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以上,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发展平台。到2021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迈入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区行列。
——建成彰显国际范的大都市新城区。“全域城市化、区域一体化、城区国际化”三化联动的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更加智慧精细,城市化率达到78%以上。城区品质和国际化水平有效提升,达到亚运会举办城市要求,小城市中心镇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小城镇和乡村更具特色魅力,萧然大地展现世界名城风貌。
——建成富有韵味的美丽杭州样板区。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治水拆违治气取得决定性胜利,三类水质河道占比大幅提高,创建成为无违建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增加,城乡面貌干净清爽、整洁有序。“山水林田湖”生命体和谐共生,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再现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宜人景色,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城市景观更显东方品质、江南韵味和时代特征。
——建成群众满意的平安幸福先行区。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和9%,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全省第一,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优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资源更加丰富,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省领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平安萧山、法治萧山建设取得新成效,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群众更具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