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真有其人 真武松没打老虎打的是贪官
许丽虹说,《水浒传》只是小说,本来没必要去探究小说人物的有无。但民国年间,热爱武松的人从《临安县志》查得,杭州有真武松。
武松的前半生《浙江通志》记载较多。说武松“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即是个常在涌金门一带卖艺的猛男,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便让他当了个都头。相当于现在管治安的小头目。不久,因功升为提辖,成为高权的心腹。
武松的后半生《临安县志》里记得较为清楚。说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而被罢官,武松也被赶出了衙门。继任杭州知府的叫蔡鋆,即京城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为官期间,虐政殃民,杭城百姓怨声载道,背地里都叫他“京虎”。
武松公愤私仇越积越多,终于爆发了。一天,他藏匿在蔡府前,候到蔡鋆前呼后拥出来,即呼啸而上将其捉住,旁人尚未反应过来,武松已三下五除二将其击毙。畅快是畅快,但武艺再高,也终究寡不敌众,遂被捕,死于狱中。
历史上的武松墓(资料图片)
现在的武松墓是这么来的……
许丽虹说,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
当时的杭城市民,感其为当地除一“虎”,自发为他殓葬,造墓于西泠桥畔。
武松打死“京虎”蔡鋆之事,在当时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后经过小说演绎,越来越神。《大宋宣和遗事》中,已经有一篇专写武松的话本《武行者》。说明在元朝,“行者武松”已经作为说书中人物活在了千家万户。到了《水浒传》,武松投奔梁山泊,成为梁山第十四条好汉。
杭州“百姓深感其德,葬武松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最早的武松墓,在西泠桥,还是涌金门呢?
艺术教育家姜丹书先生(1885—1962),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同年好友吴剑飞见到武松棺椁的情形:
“吴剑飞九岁时(1894年),有一天走过杭州涌金门,正巧瞥见一具棺材被修城墙的工人起出来,棺材上写了‘武松之柩’,宋体字,每字大约六寸见方,凸刻,贴金,金色未变,全棺完好,比平常的长大,漆色黑里泛红。”
“初以为此是空冢、想象冢或衣冠冢。不料一经掘发,赫然有棺,且长大,而棺木已朽,从朽缝中窥见其骨亦颇长大,乃即壅复原状。”
姜丹书还提到,后来武松墓迁到西泠桥,由上海滩流氓大亨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三人出资,在原址上建造了墓碑。
旧上海著名中医陈存仁先生所著《阅世品人录》一书中提到此事:
我说:“杜先生民间的名声很大,但报纸上尚少见到新闻,我搜集到三段新闻,特地剪下来送给你。”他(杜月笙)听了面露笑容,急促地说:“读给我听,读给我听。”我说第一段新闻是:“杭州西泠桥畔,新建‘武松墓’,墓碑上刻着‘义士武松之墓’,下款具名的是黄某、张某和杜月笙三人。”他听了这段新闻,哈哈一笑,显得非常高兴。
据说当年杜月笙每年都要到杭州他的公馆住几天(现孤山上的后山路10号),和青帮大佬们开会,顺便到武松墓前拔草祭奠武松。
西泠桥边的武松墓曾在1964年被掘开过。那时的人们看到了什么?里面还有武松吗?
当时的报道是这样说的——腐朽的棺柩里,确实有白骨,然后工人们把遗骨盛进骨瓮,由汽车运往鸡笼山的乱坟堆中安葬……——(《1964年杭州掘武松墓掘出了什么?》作者关捷,作家、媒体人。)
2004年,为广泛挖掘西湖历代传统文化,在广大市民游客的要求,以及专家学者的论证基础上,杭州市政府决定原址恢复武松墓。复建的武松墓位于北山街西泠桥畔,离苏小小墓50米,面对秀丽的西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