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城市设计结缘杭州 城市之美,呼吸间绽放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1-08 08:19   

    城之担当:

    新生活向老故事致意

    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帕特里克·格迪斯《进化中的城市》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美院首任校长林风眠,曾在一篇题为《美术的杭州》的文章中,提出邀请艺术名家“从事于‘美的杭州’之设计”;2007年起,随着杭州市与中国美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一提议终成现实。8年多来,中国美院在城市美学、城市营造、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艺术时尚、城市会展、环境艺术等领域,先后担任省内多地及牡丹江、自贡、贵阳、厦门等地的城市建设工程师、城市更新美容师、城市创意策划师,从杭州走向全国,从城市走向农村,从普及走向品质。

    “好的城市景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离不开一流的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说:“‘美美与共’,既是文化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美院与美城开展战略合作的美好愿景。”

    作为优质生活提案的智慧库,国美人在思考:当一座城市的公共空间、人居氛围、共享生态,让人一落脚就立即感到亲切,继而变成内心的场景,并开始想象在此定居,除了后天的建设规划,先天的“气质”也很重要。在许江看来,坐拥西湖、湿地,蕴藏深厚历史文脉、城市基因的杭州,无疑具有这种神奇的禀赋。2013年他作为《东方文化视野下的“东方品质支撑”内涵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与院内专家共同提出将杭州打造成具有自然美、人文美、活力美、人居美、城乡美的“东方品质之城”的文化底蕴,从空间环境、产业发展、生活方式3个维度,建立“东方品质”价值体系。

    作为文化品质的守望者和文化创意的发动机,国美人在行动:作为宁波港区“文明港区专项行动”中的试点、难点项目,有着40余年历史的港镇海港区,经由中国美术学院师生重塑建筑、腾挪码头、增添色彩,得以“旧貌换新颜”。

    文化底蕴的功课,设计师不能绕着走。城市的发展虽为显性,城市的文脉却是隐性的,对此的挖掘和提炼,不仅需要智慧,有时候也需要“神来之笔”。令主创之一、中国美院望境创意发展公司主创设计师马哲峰最为感慨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出于“旧物新用”设计考量,他从一片废弃的工地里运了一批颇具历史气息的旧石块,用于铺设港区招宝山储煤仓脚下的一块空地。后来与港区一位老人聊天时得知,这批旧石块原本就在储煤仓脚下,“没想到我这个‘外来者’的灵光一现,让它们‘回家’了。”

    让传统恢复尊严,正是中国美院王澍获颁普利兹克奖的重要理由。2006年,王澍主持开建宁波博物馆时,周边的30个村子已经拆了29个半。面对四周环绕的新区,他做了一件让施工设计人员“颇为不解”的决定——从村民手中回收了600多万块、超过40种不同年代的废砖瓦片铺设外墙。没想到,开馆第一天,访问人数就比预计多了3倍。一次,王澍在博物馆里碰到一位多次来访的老太太,她告诉他:“我原来的家没有了,但在这座博物馆里,到处都能发现家的痕迹。”

    我们常常说的“活化”,或许就是这个意思——既非模仿,也非照搬,而是新生活对老故事的致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吴孟婕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