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城市设计结缘杭州 城市之美,呼吸间绽放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1-08 08:19   

    城之美学:

    接地气的文化集群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亚里士多德

    营造“城市之美”、“城市之质”,是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建设者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既要保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需关注如何在“美”和“功能”之间取得一种平衡。1984年,日本美学家今道有信最先提出“城市美学”这一理念,今天的城市美学已经涵盖了城市与自然、城市与文化、城市与个性及城市品牌传播等方面。

    当我们说一座城市、一条道路、一个建筑群“很美”时,往往是受其视觉冲击力的影响。色彩,本是自然现象,就像光线和空气一样,随处可见;但当它与城市特色营造、与人的意识和社会相关联,便复杂起来。

    中国美院教授宋建明,对地铁1号线到10号线的主色彩如数家珍,因为,每一个颜色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认证: 1号线是红色线,意寓“开门红”,用海棠红象征历史;2号线是棕色线,象征人文;3号线用藏青紫象征都市;4号线用松柏绿象征自然……9号线用赤黄金象征旅游;10号线是银色线,象征高新技术。

    对于一座现代化城市来说,地铁是其文化内在精神的显现。巴黎地铁是浪漫的,德国地铁是工业的,美国地铁是商业的,北京地铁很中国,上海地铁很都市,而杭州的地铁,在宋建明看来,一定是最山水的。

    从城市决策者萌生“美学”意识,到上升为城市综合保护有机更新的核心价值,宋建明和由其领衔的色彩研究所是亲历者,也是“调色人”。

    1998年起,中国美院就开始对杭州城市色彩进行研究。“2005年对杭州主城区做色彩规划研究时,仅仅对城市色彩成因的解析、城市色彩规划方法理论模型的基本创建,就经过了10个月的摸索。”宋建明回忆,像杭州这样有近2300年建城史的名城,自然山水环境与历史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美”是深入人心的。最终,他们将杭州城市色彩的“主旋律”被定义为“水墨淡彩”,这不仅与柔美江南的气质相吻合,也体现出千年古都的历史厚重感。

    “但城市色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呼吸中与时俱进、调整节奏。以杭州近几年的变化为例,从黑白灰慢慢变得明快起来。”宋建明说,比如将举办2022年亚运会的杭州奥体中心,定色调时,他的团队给出的方案——给建筑镀上一层淡淡的金黄,在一片“求保险”的灰色投稿中脱颖而出。此外,奥体中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综合体之一,置身其中,人会有一种“淹没感”,所以在色彩层次的细节设计上也颇有讲究。

    “与杭州、与西湖的情缘和文化的自觉,使中国美院成为了一支推动城市发展的文化生力军。你也可以说我们是一个特殊的文化集群,区别于政府、社会、市民——一方面,我们要体察城市特性、坚守城市品格,把城市的核心理念以美育的形式传播出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接地气’,代表老百姓向城市决策者提出问题。”许江说。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吴孟婕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