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源头第一村的美丽“蝶变”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05-06 06:55   

    上世纪90年代:“卖山货”,只能解决温饱

    母亲河的一次次发难,是因为人们对山林的过度砍伐。

    树是肯定不能再砍了,其实山上也没剩下什么了,接下来村民们的生活靠什么维持?

    上世纪90年代初,白沙村请来了临安市林业局的专家支招,开始发展林业经济。白沙村党总支书记夏玉云说,从那时起,村民们从“卖山头”转为了“卖山货”,而山货就是山里的茶叶、笋干和山核桃。

    村民称这为“三宝”,一片经济林,上面种山核桃,中间种笋干竹,下面种茶叶,形成了一个立体复合结构,对山林的利用率很高。

    一批样板户先被打造起来,逐渐铺开,白沙村走上了封山育林的道路。

    郤华毅家的300亩山林也在保护范围内,一年一年重新茂密了起来,“村民们那时候已经有了共识,树不能砍,破坏生态的事做不得,到头来吃苦头的还是自己。”

    茶叶、笋干和山核桃逐渐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不过,村民们还是碰到了难题,山林经济具有局限性,不能拓展开发,只能解决基本温饱,还得看天吃饭。

    另一方面,虽然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但村里的自然环境依然没有改善,生活污水还是直排入溪河。

    想到这一幕,夏玉云总是连连摇头,“当时,村里的生活垃圾都是直接扔进河道里,像一些动物内脏更是臭不可闻,水常年都是黑的,上面还浮着一层油,溪岸两边的石头上爬满了青苔似的污垢。”

    1998年,太湖源风景区开发,以夏玉云为代表,开出了村里第一批农家乐,主要解决游客们的吃饭、住宿问题。可一年经营下来,收入只有几万元,周边环境治理不好,来的人少,摆在农家乐面前的,是入不敷出的现实。

    怎么办?村民们又动起了脑筋。

    近十年:“卖生态”,老百姓的创富经

    村民们都说,白沙村变了,一条条村道干净整洁、一座座青山郁郁葱葱,哪里还有当初的影子。夏玉云笑着说,“你别看村里现在发展得这么好,这些年来我们可是花了大工夫的。”

    来白沙村考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曾给村里提了一个建议:发展生态旅游。一语惊醒山中人!农家乐要发展好,得先做好生态环境工作。那么,迎面而来的一场硬仗就是农家乐的污水处理问题。

    夏玉云带着记者来到白沙村郑家坪,村口沿溪有一座日处理250吨的生活污水处理站,是去年刚建成的。

    从农家乐排出来的污水,首先进入隔栅池,去除大块污染物,再进入调节池、生化池,进行氨氮COD处理,随后经过种植鸢尾、菖蒲等水生植物的复合生态池和人工湿地的反复净化,最后处理过的水质能达到国家1级A标准,可以直接下渗排入周边土壤。

    “农家乐大多沿水而建,原有的纳污、排污设备不足,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制约了发展。如果不治理,还会直接关系到临安城区的饮用水安全。”现在,在出水口接上来一瓶水,和普通矿泉水放在一起,清澈度完全不相上下。

    去年,农家乐又经过了新一轮整治,横跨溪上的建筑已全部拆光,统一安装了三格式化粪池,生活污水必须通过集中纳管处理,农家乐还多加装了一个隔油池。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记者 钱祎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