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被绿水青山环绕的白沙村。
环境优美的农家乐生意越发红火。
杭州临安白沙村,近几年来名气很响。绿水青山、潺潺小溪,遍地而起的农家乐,整齐洁净的村道……2007年,篮球明星姚明来到白沙村拍婚纱照,让这个“太湖源头第一村”声名鹊起。
可在20多年前,村里完全是另一番模样:村民以砍树、烧木炭、卖柴火为生,生活污水直排入溪河,村民收入少不说,常年破坏生态还导致了两场大山洪,村里一半以上的路基都被冲毁。
从那时起,白沙村人开始觉醒,在一次次的改革变迁中,他们用智慧和勤劳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如今,在白沙村已有170多家农家乐,去年经过新一轮整治,家家户户尝到了吃“生态饭”的甜头。
“五一”节前,本报记者走进白沙村,实地探访了这个小村庄的美丽“蝶变”。
上世纪80年代:“卖山头”,越卖越穷
记者眼前的白沙村美得宛若“世外桃源”,这里群山飞翠、绿树蓊郁,山谷坡地上一幢幢崭新的民宿,几乎每家门前都停满了私家车。
村里有句话:“东坑茶叶西坑水”,用清澈的西坑溪水泡着东坑鲜嫩的茶叶,在阳光和煦的下午,坐在农家乐的庭院里,吹着凉爽的微风,沁人心脾。
西坑溪沿山谷而下,纵贯白沙村,延绵注入临安市区饮用水源里畈水库,而后汇入东苕溪,出余杭,进德清,再入太湖。无数湖州人、杭州人世代与之相依为命。
村民郤华毅的家在阳山坞自然村,这里的山林面积最大,几乎占了整个白沙村的三分之一。他们一家六口,有300亩山林,在全家人的观念里,要吃饭就得“靠山”。
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不懂烧木炭技术,村民们把山林都承包给了外地人。郤华毅依稀记得,大批外地人涌进了村,人数足足有村民的2倍多。赚钱最多的是外地包工头,而村民只能拿到其收入的三成。
就这样,一年年砍树、烧木炭、卖柴火,郤华毅家的山林和大多数村民家一样,很快就变得光秃秃了。
西坑溪的第一次发难在1988年,台风一来,整个村子遭了殃。这条看似温顺的溪流,源头海拨1200多米,雨量要比山下多出2倍以上。
“山洪来了,伴着泥石流,3公里多的路基全被冲毁,连颗小石子都找不着。”这次的惨痛回忆让郤华毅心有余悸,“房子冲垮了,桥冲断了,一半以上的路都被淹没了,整个村子汪洋一片。”
一次大雨,村民们还心存侥幸,把路、房、桥修修好,继续过日子。没想到只过了两年,山洪再次来袭,刚修复好的一切再遭重创。
“不能再砍树了!”看着孩子们脸上沾满的泥水,村民们彻底清醒了。
上世纪90年代:“卖山货”,只能解决温饱
母亲河的一次次发难,是因为人们对山林的过度砍伐。
树是肯定不能再砍了,其实山上也没剩下什么了,接下来村民们的生活靠什么维持?
上世纪90年代初,白沙村请来了临安市林业局的专家支招,开始发展林业经济。白沙村党总支书记夏玉云说,从那时起,村民们从“卖山头”转为了“卖山货”,而山货就是山里的茶叶、笋干和山核桃。
村民称这为“三宝”,一片经济林,上面种山核桃,中间种笋干竹,下面种茶叶,形成了一个立体复合结构,对山林的利用率很高。
一批样板户先被打造起来,逐渐铺开,白沙村走上了封山育林的道路。
郤华毅家的300亩山林也在保护范围内,一年一年重新茂密了起来,“村民们那时候已经有了共识,树不能砍,破坏生态的事做不得,到头来吃苦头的还是自己。”
茶叶、笋干和山核桃逐渐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不过,村民们还是碰到了难题,山林经济具有局限性,不能拓展开发,只能解决基本温饱,还得看天吃饭。
另一方面,虽然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但村里的自然环境依然没有改善,生活污水还是直排入溪河。
想到这一幕,夏玉云总是连连摇头,“当时,村里的生活垃圾都是直接扔进河道里,像一些动物内脏更是臭不可闻,水常年都是黑的,上面还浮着一层油,溪岸两边的石头上爬满了青苔似的污垢。”
1998年,太湖源风景区开发,以夏玉云为代表,开出了村里第一批农家乐,主要解决游客们的吃饭、住宿问题。可一年经营下来,收入只有几万元,周边环境治理不好,来的人少,摆在农家乐面前的,是入不敷出的现实。
怎么办?村民们又动起了脑筋。
近十年:“卖生态”,老百姓的创富经
村民们都说,白沙村变了,一条条村道干净整洁、一座座青山郁郁葱葱,哪里还有当初的影子。夏玉云笑着说,“你别看村里现在发展得这么好,这些年来我们可是花了大工夫的。”
来白沙村考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曾给村里提了一个建议:发展生态旅游。一语惊醒山中人!农家乐要发展好,得先做好生态环境工作。那么,迎面而来的一场硬仗就是农家乐的污水处理问题。
夏玉云带着记者来到白沙村郑家坪,村口沿溪有一座日处理250吨的生活污水处理站,是去年刚建成的。
从农家乐排出来的污水,首先进入隔栅池,去除大块污染物,再进入调节池、生化池,进行氨氮COD处理,随后经过种植鸢尾、菖蒲等水生植物的复合生态池和人工湿地的反复净化,最后处理过的水质能达到国家1级A标准,可以直接下渗排入周边土壤。
“农家乐大多沿水而建,原有的纳污、排污设备不足,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制约了发展。如果不治理,还会直接关系到临安城区的饮用水安全。”现在,在出水口接上来一瓶水,和普通矿泉水放在一起,清澈度完全不相上下。
去年,农家乐又经过了新一轮整治,横跨溪上的建筑已全部拆光,统一安装了三格式化粪池,生活污水必须通过集中纳管处理,农家乐还多加装了一个隔油池。
起初,白沙村只有不到10家的农家乐,如今已增至170多家,几乎家家都开,农家乐从“不被看好”逐渐变成了村里的“摇钱树”。
拿郤华毅一家来说,3层小楼的农家乐,20多个房间,他的爱人是厨师、母亲是服务员,一家人把农家乐开得很红火,5月到10月旅游旺季时,几乎一房难求。
上世界80年代末,白沙村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800元;1996年增长到3400多元;现在已经达到了5万多元。
采访中,有些农家乐的主人告诉记者,生意好的农家乐年收入有七八十万元,村里真正吃上了“生态饭”。
■记者手记
从砍树到护林
白沙村人的致富新路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探访白沙村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闪现着这句话。
眼前,一栋栋农家小楼掩映在红花绿树中,映衬着波光粼粼的溪水,久违的石斑鱼、石蛙随处可见。
绿水青山成了白沙村的“金山银山”。
郤华毅是继夏玉云之后,发展起来的村里第二批开农家乐的村民。对于农民生活的改变,他是亲历者,也是受益人。
农户把垃圾分类、集中打包;村里统一收纳,放在中转站;镇里再收集好一起运出去填埋或焚烧。一层一层,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还有专门的保洁员进行日常监督,就连客房的被子、床单也要统一送到临安市区定点清洗。村里还给每家每户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是谁家扔出来的垃圾一目了然。
环保、生态工作首先是从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开始,昔日砍树人,如今成了环境的坚定守护者。
不仅如此,连郤华毅上了年纪的母亲都知道,会腐烂的、不会腐烂的、可以回收的、有毒的垃圾,要分四包分开放。
“保护山水,就是保护自己。”在经历了一次次尝试后,白沙村旧貌换新颜,成为了全国林改的先进典型。“卖空气”、“卖生态”的新思维,让这里的水更绿、山更青,老百姓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现在,良性循环之下,白沙村人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农家乐里不仅有了卡拉OK、棋牌茶室等,各种民俗活动也融入其中。
“清明包青团、端午包粽子、中秋烧板栗鸡,让游客一起来体验参与,效果非常好。”郤华毅和大多数村民一样,热情如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