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都去哪里了
花港观鱼等公园都因它们而变大
720多万立方米的淤泥,挖出来后,都去了哪?
盛国进算了算,说围着西湖一整圈,曲院风荷、金沙港、卧龙桥、茅家埠、赤山埠、清波公园、学士桥、汪庄、长桥,甚至远一些的松木场、古荡等等,全都是堆土区。
当时淤泥一共堆了166公顷,可以说,见缝插针,能堆土的地方,全都堆上了。
肥沃的湖底泥,改良了约两千五百多亩农田,这些田年年丰收。更重要的是,有了它们,才有了西湖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公园。
老底子的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曲院风荷,都是小而精致的私家园林,逛进去,就像有钱人家的后院,走不了几步就到了头。第一次疏浚后,淤泥一层层堆上去,地方大了,公园也才一点点变大了。
尤其是太子湾公园,以前是块沼泽地,第一次疏浚,挖出来的淤泥,大多都堆进了太子湾,当了地基。
湖底都挖出过什么
第一次疏浚就出水文物一万多件
第一次疏浚,在西湖里挖出来的文物有一万多件,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清代,几乎历代铸造的古钱币、铜镜、铜箭头,都曾从西湖里挖出来过。
盛国进说,宝贝多的嘞,一箩筐一箩筐地装,“当时我看到过一筐箭头,想要一个,喊爸爸给我一个,我爸爸凶的嘞,马上拒绝了,说公家的东西,怎么好拿的?”
一起出土的文物里,珍贵的也蛮多。
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工具,比如锛、斧、凿等,都是记录杭州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珍贵实物资料,考古学上属于良渚文化遗物。
还有四枚五代吴越国投龙简。当遇到了天旱或洪涝时,吴越国王钱氏祈求“天助”举行“投龙”典礼,投入湖中的银牌就是投龙简,银牌上刻有祭文,一般一年投一次,最多时也不过两次。
有三枚元代铜印,也很珍贵。一枚为“昏烂钞”铜印,长方形,印面铸“昏烂钞印”四字,背面刻有“江东道宣慰使司”和“至元二十五年三月口日造”两行文字。“昏烂钞”指破烂、模糊的纸质钞票(当时称“交子”“会子”)。元代滥发纸钞,并在人口众多、贸易频繁的大都市设置“烧钞库”,专职焚烧、销毁昏烂破钞。
盛礼淑曾总结过,西湖里出土的文物主要有三种——
一是人们有意投到西湖里的物件。比如吴越国投龙简;再比如,宋代时有了西湖龙舟竞渡,为了比试水手的水中功夫,观看比赛的达官贵人或后宫嫔妃,往往会向湖里抛掷各种物件,让水手们下水争抢,而当时未能被水手找回来的,便有相当部分长留湖底了。
二是古人游湖的时候随身携带不小心掉落湖里的物件。
三是游船突然遭了风浪后意外倾覆后落水的物件。
据说最初疏浚时,在倒进太子湾的淤泥里曾发现一只小酒盅,擦擦洗洗后发现,竟然是纯金的!盛礼淑说,他还见过太平天国军队用过的铜炮、用薄金片打造的金龙,有一尺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