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组照之一
《俯瞰非遗蚕丝汇》组照
《“小不点”看高头竹马》
《舞者》
《粽子挂着包》
《民间曲艺笑开怀》
《余杭滚灯》
《提着长龙放风筝去》
《全神贯注雕龙头》
《开心捏米塑》
余杭,禹航也,相传大禹治水到此而得名。而5000年前良渚先民是确确实实留下了灿烂的文明,余杭文化之灿烂悠久是不言而喻的。
2004年8月,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由此,中国走上了全面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路。就在那一年,拥有5000年历史文明的美丽之洲、文化余杭掀开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丽篇章。
至今,这条路已然走了十年。这十年中余杭人且行且珍惜,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汗水,而丰硕的成果也让人欣喜。
2004年,余杭滚灯代表团作为亚洲唯一的表演队伍赴法国尼斯参加尼斯狂欢节表演;
2005年,余杭区被省文化厅确定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试点单位,同年,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基本完成;
2006年,余杭区将每年的农历五月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月”,全省首创。第一个非保月以“国家文化安全”为主题,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同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杭滚灯”榜上有名;
2007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中国余杭--古运河畔领绝唱》为题,专题报道了余杭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四大经验”,力赞余杭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
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被列入名录,“五常龙舟胜会”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同年,“余杭滚灯”代表浙江省参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40多亿观众领略了余杭滚灯的风采;
2009年,“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之一,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余杭成为了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同年,余杭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初步建成;
2010年,“余杭滚灯”、“高头竹马”作为2010年我国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参加新西兰元宵灯会活动。同年,余杭非遗普查成果《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民间文化》正式出版;
2011年,余杭区开始实施非遗名录项目的“八个一”保护措施。同年,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杭区“径山茶宴”和“十八般武艺”列入其中;
2012年,余杭区被省文化厅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县。同年,《余杭区“十二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和《塘北村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正式出台;
2013年,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暨2013年良渚论坛在余杭举行,本届论坛以“美丽中国和美丽非遗”为主题,发起了《余杭倡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历届政府、专家学者的全力支持与指导下,经过抢救性的保护,众多即将濒临失传的历史文化遗产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2014年,是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一个新十年的开始,目前,全区已构建起了5个国遗项目、20个省级名录项目、42个市级名录项目和94个区级名录项目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全区拥有非遗业余传承骨干团队348支、16300余人,各级非遗传承人59名,非遗保护志愿者和民间骨干1300多名,也有10所学校成为了余杭区第一批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与此同时,全区拥有社会力量举办的非遗展示馆(室)15个、总投资1218.5万元,与非遗项目相关的民营生产性企业151家、总投资6240万元,民间非遗传承作坊56个,恢复省级民营老字号企业3家,全区上下保护文化遗产的氛围非常之浓厚。
在刚过去的6月,余杭区第九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月”如期举行,除了优秀非遗项目的展演之外,余杭区文广新局还联合杭州日报特别推出了“美丽非遗乡村行”摄影大赛,眼下,让我们用“镜头”告诉大家“美丽非遗尽在余杭”。
“美丽非遗乡村行”摄影大赛获奖名单
◆最有意思图片奖:
《老灶头》
《民间曲艺笑开怀》
《齐心协力》
《全神贯注雕龙头》
《开心捏米塑》
《制作鳌鱼灯》
《粽子挂着包》
《提着长龙放风筝去》
《龙舟胜会好传承之画龙头》
《竹刻人家》
洪 芬 摄
应召平 摄
洪 林 摄
胡 鉴 摄
黄乐康 摄
顾益民 摄
吴 璜 摄
叶 凤 摄
王洪坤 摄
沈伟锋 摄
◆最精彩图片奖:
《俯瞰非遗蚕丝汇》系列组照4幅
《五常龙舟盛会》系列组照6幅
《祖孙俩》
《塘栖塘北村蚕桑捻丝》
《传承》
《“小不点”看高头竹马》
《余杭滚灯》
《径山禅茶宴》
《舞者》
《养蚕》
王巽庠 摄
张关春 摄
王巽庠 摄
应召平 摄
吴 盈 摄
王巽庠 摄
胡 鉴 摄
叶 凤 摄
林天立 摄
黄 艳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