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防渗漏
古人的筑塘技术很强大
堆砌古海塘的石块每一块都有1米多长,而且切割十分工整,没有先进工具的古人是如何办到的?还有石块与石块之间的小孔又有什么玄机?建筑物前方的木桩又有什么讲究?
带着这些问号,我们采访到了此次考古勘察的专家,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郎旭峰老师。
郎旭峰告诉记者,这段古海塘条石横竖隔层叠放的筑塘技术,有个学名叫做“鱼鳞石塘”。这种技术是在明嘉靖年间,由杭州人想出来的,这在世界海塘建筑史上都被认为是一项杰出的创造。
它的建造工艺十分精巧,一般都用上千斤的重条石逐层上叠,像鱼鳞一样。
记者在杭海路现场看到,露出土面的垒石有10层。至于这段古海塘一共有多少层,郎旭峰说目前还说不准。“我们曾在秋涛路挖掘出过类似的古海塘,但是我们挖到地下10米,还是没挖到古海塘的最底层。”由此郎旭峰大致推测,这段古海塘的年代应该在明清时期。
至于海塘最上层石块与石块间的小孔,郎旭峰告诉记者,古人在垒完最后一层石块后,就在石块与石块间的这个小孔里灌注铁水,凝固后石块与石块之间就被牢牢固定在一起。而石块与石块之间缝隙里的白色物体,则很可能是古人在缝隙里填筑了糯米汁石灰等物质的混合物,用来填补石块间的缝隙,有点类似于现在用来填缝的胶水。它的作用就是让石块与石块之间粘合更紧,防水防渗漏。海塘是用来抵御钱塘潮的,如果海塘漏水后果可想而知了。
那么这些大小划一的大石块又是如何切割的呢?
郎旭峰说,这些石块都是沙岩,在刚开采出来的时候,硬度并不高,一般的铁质器具就能对它进行切割,开采出来一段时间后才会风化变硬。所以当时可能一开采出来后就加工成统一尺寸了。至于海塘前方刚露出一截的木桩,郎旭峰认为,一来有加固海塘的作用,二来木桩立于海塘前,大潮汹涌而来时,先拍打到木桩上,也对海塘起到一个缓冲作用。另外可能还有防止渔船撞击到海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