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胜坦言茶商们并不了解双峰村,“我们一般每年都从固定的几个茶农手中拿货。”
而梅家坞、龙井村、满觉陇等地的茶农,却拥有一张稳定而强大的销售网络,“一方面,这些地方早就名声在外,对外地人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那里的人主要靠茶叶经营来谋生,他们既是茶农又是商人,不仅熟谙本地的茶叶市场,还和北京、上海等地茶商、单位、个体老板有着良好而稳定的业务关系,他们的人脉资源都是几代人多年积累下来的。”
单国梁说,他也曾帮助双峰村的茶农们做过一些尝试:1993年他通过个人关系联系上北京西城区土特产公司,希望通过他们的销售网络帮村民卖茶叶,但最终因为选送的茶叶无法取得市场的认同不得不放弃。“市场经济下,同样的茶,你有路子可以卖1000块(一斤),没有路子500块(一斤)都没人要。”
90年代初,他还组织了 500斤茶叶销往山东曲阜,“本来说好了18元/斤,运到之后山东人却言而无信,临时压价到15元/斤,考虑到运回来损失更大,也只能无奈接受。”但这次经历让单国梁在村民中承受了很大压力。
单国梁说,因为他掌管的财产是村民共有,这让他没法放手去干,“打个比方,外出谈生意总需要应酬吧,请客吃饭送礼是免不了的,但我以公家的名义出去怎么做得了这些呢?”
现在村里负责保卫工作的丁林海曾是村里不多的外出做茶叶生意的人,但干了几年之后,他还是放弃了。丁林海说,“这个圈子的水深得很,有门路不一定行,没有门路肯定不行,个人的力量太有限。”
单国梁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原因是双峰村和梅家坞、龙井村、满觉陇、翁家山这些地方不同,茶农主要收入来源并不是种茶,“我们村有很大一部分的集体经济收入,这可以保障他们生活无虞。这几年村里至少1/4的人家开起了农家乐和茶楼,另有1/3的人将房屋出租收取租金,每年有10-15万的收入,远远超过种茶所得。”
西湖龙井不需要炒作?
有意思的是,与双峰村的茶农找不到销路不同,农都市场的茶叶经营户马建胜却发现他接触到的茶农们正变得越来越“狡猾”。“以前我们挑茶农,现在他们挑我们,手中有货不愁卖,往往是价高者得。”马建胜说,“以前茶农的信息滞后,不知如何开价,而现在他们学会了参照茶叶公司的价格与我们讨价还价。”
“茶叶生意还是要懂行的人来做,既要研究茶叶,也要懂得市场行情,现在茶叶市场太复杂,茶叶价格、品质差异太大,对外行来说根本无所适从。”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姜爱芹说,个体茶农对接市场能力的强弱对茶叶销售影响很大,茶叶公司、茶商都需要利润空间,“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茶农直接与终端消费者对接能让自身利益最大化。”
姜爱芹觉得市场刻意炒作一些不着边际的概念和不法商贩的售假等行为不利于这个品牌的健康成长,“西湖龙井是知名度很高的历史名茶,市场认知度高,根本不需要刻意炒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