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生代民工生存现状调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0-06-21 07:23   

下班场景

新生代民工的生活比父辈们更“时尚”。

他们的希望:

做城市的主人而不是过客

夕阳西下,杭州九堡江干科技经济园,原本看似寂静的园区渐渐变得喧嚣起来。工厂的铁大门开始“开闸放水”,工人们如潮水般从一排排大厂房内涌出来。他们中大多是年轻人,不少人手上拿着一把勺子和一只搪瓷碗,“铛铛”的敲击声谱出了一首“单调”的乐曲。

园区对面是格畈家园小区,因为有些厂里没食堂,就在小区里包一个个体小饭馆当食堂。吃饭是免费的,以素菜为主,如大白菜和茄子。不过,工人们吃得挺香而且很快,一天工作下来饿了,更重要的是,等会还得回去加班。

小饭馆的一边,是一家台球房,台球桌的油漆已经有些斑驳了。三五个年轻人快速扒完饭后,忙里偷闲,尽情地挥杆。也许只有在此时,他们才找到了最真实的自己。

在总规划面积5.05平方公里的江干科技经济园,新生代民工不下千人。他们天天上演着同样的故事,他们不愿再过父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更不想成为城市的匆匆过客,他们想有朝一日成为城市的“主人”。

故事A

没电视,睡前用手机看小说

“台球王子”的简单生活

主角:“90后”周皓可

初见周皓可,已是快晚上7点了。他刚刚结束一天工作,准备回自己的“蜗居”。天下着细雨,但他却没打伞。他解释,因为每天基本是“两点一线”,住处离厂不远,所以没买伞。

周皓可1992年出生,今年刚满18岁,陕西人,深邃的眼睛,略长的头发遮住了半边稚嫩的脸。像很多年轻人一样,T恤、牛仔裤、帆布球鞋是他一贯的打扮,虽然这些衣服并不是名牌。

小伙子来杭州还不到一年,初中毕业的他,现在在科技经济园的一家服装企业做裁剪工。“到这里才学的,以前没做过。”他说。

问他为什么会来杭州,周皓可回答:“我姐姐在这里,另外还有一个大伯早几年先过来的,他跟我妈妈说杭州不错,我妈妈就让我们姐弟都过来了。”

对于杭州这个城市,年轻的他是带着憧憬来的:热闹的街市,变幻的霓虹灯,还有美丽的西湖……这些都是他在老家看不到的。但在杭州的一年时间里,他根本没有机会来体会这一切。

现在的工作是姐姐托人介绍的,周皓可觉得这个可以做。“我年纪太小了,缺技术缺经验,凡事都要从头做起。”

他每天早上8点上班,晚上6点下班。如果碰到旺季有大订单,晚上起码要加班到10点。每天中午和晚上的两顿饭,企业免费提供,但大多数吃素。“一星期也就两三顿是开荤的,能吃饱就行了。”对于伙食,他不太在意。

周皓可现在每月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为了不乱花钱,他把每月工资都交给姐姐。姐姐今年20岁,在九堡一家服装企业上班。“现在我除了房租,一般不怎么花钱,一个月能省下七八百元吧。”

从服装厂到他的住处,要经过几处台球房,几个人年轻人在那里挥杆,动作很潇洒,不时会爆出一阵欢呼声。周皓可的目光在台球桌上停留了一会儿,然后又继续往前走。

“除非姐姐主动给我钱,不然我不会出去玩。我喜欢打台球,以前每天都打,一个月要花好几百元,工友们都叫我‘台球王子’。后来为了省钱,就不太打了。去市区就更不用说了,花销太大了。”他感慨地说。

每月300元的房租,是周皓可一个月最大的开销。他住在九堡朝阳村,不足4平米的房间,外加一个卫生间。

房间倒是挺整齐,一张高低铺靠墙放着。上铺堆着一些行李和生活用品,下铺是睡觉的地方。床尾拉一根线,还能晾几件衣服。正对床放着一张写字台,一盏小电灯闪着微弱的黄光。

没有电视,每天晚上陪伴他的只有手机。“我每天晚上就上网看看电子小说,5元钱可以包月。看到9点多就差不多睡了。因为早上7点多就得起床,睡晚了怕起不来。”

“虽然现在的日子跟我想象中的日子还有很大差距,但我是不会再回老家种地了,我向往城市的生活,我要留下来!”周皓可目光坚定地说。

晚上8点半,当记者离开他的住处时,那盏闪着微弱黄光的电灯也随即熄灭了。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实习生 王玲 记者 翁浩浩/文 钱璐斌/摄  编辑:罗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