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同志的文章《在科学发展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文章如下: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摇篮,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但城市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城市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如何破解“城市病”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自身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实践,坚持在科学发展中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让广大市民真正得到实惠。
科学绘制城市发展蓝图
目前,杭州市城镇化水平已达62%,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阶段。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既使人们拥有了更强的消费能力和更多的闲暇时间,又使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为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杭州市注重以新的理念科学绘制城市发展蓝图。
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结合现实条件和自身比较优势,着眼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将打造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覆盖城乡、全民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作为最高层面的城市定位。这一定位,把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进一步完善发展战略。针对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环境立市、民主民生的城市发展战略。这六大战略,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把城市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妥善处理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重要关系:在城市布局上,妥善处理生活空间与规模容量的关系;在城市建设上,妥善处理生态建设与功能建设的关系;在城市运行上,妥善处理管理与建设的关系;在城市文明上,妥善处理文化内涵与物质形态的关系;在城市结构上,妥善处理区划管理与区域合作的关系;在城市人口上,妥善处理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关系;等等。这一思路,凝结着以往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方法。
进一步搞好城市规划。高度重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保障作用,按照超前性、系统性、权威性、操作性的理念,提出高起点、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规划要求,先后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方案,形成了“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空间布局。通过搞好城市规划,初步改变了以往城市形态“摊大饼”的现象,为推动城市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力推进城市各项建设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城市各项建设。杭州市既积极借鉴西方“城市更新”理论中的合理元素,又注意吸取我国不少城市“拆旧建新”的现实教训,把生物学中的“生命”概念引入城市建设,提出了以“以民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文化为要、系统综合、品质至上、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城市实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在产业发展上,提出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具有自身特色,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科技、文化、人才互为支撑,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可持续性的“3+1”现代产业体系。“3”,就是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1”,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强调经营好城市,坚持把经营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与经营文化、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结合起来,以经营无形资产带动经营有形资产,提升整个城市的价值。
在城市交通上,提出按照“畅通、快捷、舒适、安全、经济、绿色”的原则,建设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五位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按照完善规划、加快建设、加强管理、提高素质的思路,建设城市公共汽(电)车、地铁、出租汽车、“水上巴士”、“免费单车”(公共自行车)“五位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努力破解“行路难”问题。
在城市住房上,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两轮驱动,实施“居者有其屋”工程,积极推进商品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把构建保障性住房体系作为解决城市“住房难”的首要任务,坚持“租、售、改”结合和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拆迁安置房)、危改房、廉租房、经济租赁房并举,努力满足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不断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
在生态环境上,坚持把“环境立市”纳入城市发展核心战略,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各种污染,改善城乡环境。一方面,提出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目标,通过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块抓条保、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数字城管”平台,大力推进整个城市的洁化、绿化、亮化、序化;另一方面,加大治水的力度,注重彰显江(钱塘江)、河(运河及河道)、湖(西湖)、溪(西溪湿地)、海(钱塘江入海口)“五水共导”的山水城市特色,实施西湖、西溪、运河和河道综合保护工程,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途径,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城市新型流通方式向农村拓展、城市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在城市群建设上,提出构建都市经济圈、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的目标,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成果共享,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浙江省、服务长三角、服务全中国。
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在科学发展中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只有建设而没有管理,城市文明程度难以有效提高,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杭州市注重在大力推进城市各项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探索,着力破解难题,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认真解决民生问题。除了注重抓好住房、交通、环境建设,还把大力发展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治安管理等摆在突出位置。比如,在发展教育方面,提出以教育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反哺教育发展,坚持破解“上学难”与“上好学校难”问题,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普及化,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大力加强社区管理。按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要求,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努力构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网络,不断增强社区的管理协调、社区服务、治安治理、医疗保健、环境维护、文体教育、社会保障功能。同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像重视硬件建设一样重视软件建设,从人文、体制、法制、治安、政策、政务、人居等各个方面不断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努力使杭州成为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集聚的“洼地”,成为各方投资创业的“天堂”。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培养、选拔、使用、引进、监督、服务并抓,在全社会营造“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带来辉煌”的良好氛围,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离乡不离土与离乡又离土“两手抓”的战略思路,对“离乡不离土”的农民工,在保留其原户籍所在地的承包土地和宅基地、保持农村居民户籍的情况下,实现在杭州“有收入、有房住、有书读、有医疗、有社保、有安全、有救助、有组织”,能安居乐业;对“离乡又离土”的农民工,则在其自愿放弃原户籍所在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并将相关土地指标带到流入地城市的前提下,“以土地指标换城镇户籍、换住房、换社保”,享受与流入地城镇居民的“同城同待遇”,实现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原载于2009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