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魏英杰
参加一个小型读书会,不定期搞学习活动。规矩是这样,谁主持谁定主题,谈什么话题都可以,但事前必须开列书目,供大家阅读。书会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媒体人员,也有年轻律师,有公务员,也有做生意的,甚至还有“海龟”。几场活动下来,大伙儿的普遍感受是,这样的交流讨论很有意义,挺长知识。
的确如此。身处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那么快,学习也得跟上才行。从这个角度讲,学习是一种“刚需”。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定要采取什么形式,读书会也只是能够对个人学习有所促进而已。读不读书,学习不学习,关键在于自己。所以,也可以讲学习就是一种“内需”——发乎内心的需求。来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望,乃养成和维持学习习惯的动力之源。有了这个动力,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会想方设法去学习,汲取新知。
这是往小了说学习,往大了说,原理也差不多。元旦刚过,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号文件就是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其中谈到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归结起来在于:城市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市民素质的竞争。从个人素质的提高到城市的整体发展,个中存在一条隐秘的路径。通过学习,人们不难找到这条路的起点和方向。
《大学》里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目,“格物致知”指的就是学习的过程。从这也可看出,首先是通过学习提高个人素质(诚意正心),然后才谈得上其他。当然,在现代语境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不仅限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总的来说,把学习看做一种“内需”,一场发自灵魂深处的革命,这是没错的。
建设学习型城市,我们要从各方面刺激“内需”,以期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良好局面。例如,那天看到杭州数字图书馆(文澜在线)免费提供“中国知网”的收费账号,具有下载数据库文件的权限,这还真是个不小的“刺激”、惠民的措施。个人有学习的愿望,政府致力于提供学习的资源,为学习创造条件,形成学习的城市氛围,如此的话,学习型城市虽未至,亦不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