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大运河带来了繁茂的市集,如今的大运河给生活装扮了俏丽的妆容。 如果说西湖是游客的,那么大运河就是市民的。晨醒与暮垂时分,39公里长的杭州段运河边,总能见到寻常百姓觅着水声而来,散步、快走。无论季节,也无论天气,这有个讨彩头的说法,叫“走运”。 久而久之,运河边形成了一道风景线,而人是这道风景中流动又永恒的主元素。 普通的一个秋夜,记者在运河边走了一圈,从摩肩接踵走到人流散去,见到了绿树成荫倦鸟归林,听到了文化滋润下运河边人们的小故事。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每天“走运”的人们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小幸运。 吹萨克斯的新杭州人:用音乐与大自然应和 走在运河边总能听到乐曲传来,记者在西湖文化广场的大桥下,遇见了一位正在吹萨克斯的市民荣先生。 荣先生中气很足,在对岸就能听到他在吹着那首耳熟能详的《我爱你,中国》。记者夸他时,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没有没有,我才学了三个月而已。” 荣先生住在武林路上,每天吃完饭,必做的功课就是散步到运河边,把萨克斯拿出来,吹上一个多小时,“夏天这个点天还没黑透,河风凉凉地吹过来,老舒服了。” 口音不像是杭州人,他说自己是来杭州“陪读”的,孩子上了大学,两口子在老家也没啥事,就一并成了“新杭州人”,一晃五年过去,现在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在杭州找好了工作,他们也离不开这山与水,以及每天都来走走逛逛的运河。 这儿吹萨克斯的人多么?多的。荣先生用手指着去拱宸桥的方向说,“一路走下去,能遇到很多人,不少人水平很高。” 对着运河吹,和着的是大自然的声音。荣先生说。 采访完,荣先生又幽幽地吹了起来,这一次是《在水一方》,听着就想补足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跳广场舞的居民:追寻满足的幸福 桥下的萨克斯手是独奏,在运河边广场上跳广场舞的阿姨们,上演的是多声部的合奏。运河的各大广场,甚至是大桥下面都是广场舞的阵地,大小不一,各成规模。 这一夜,西湖文化广场围观人最多的舞团有六七十人规模,还有专门的名字,叫“快乐天地舞蹈团”,领舞的李老师,着一身抢眼的白衣。“今天有点小雨,所以人少,最多时会有200多人。”他说,队伍里年纪最大的已经有70多岁了。 李老师是2月来杭州的,只身一人,之前五年都是在香港教舞组团参加比赛。“当时就听说杭州很美啊,就说来看看吧。”这一看,他就走不了了,在西湖文化广场开设了第一个教学点,这些正在随乐起舞的阿姨们,都住在这附近,每晚固定报到,还带着小姐妹一起来,“我过年时候也没回家,初八就来跳了。” 除了每晚西湖文化广场的不见不散,早上在信义坊也有一批跟着他学舞蹈的人,也是离着运河不过咫尺距离。 很难计算多少人在这条河边锻炼起舞。人们在生活富足之后开始追求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成了杭州人的必备品,“幸福舞起来,越舞越幸福”,这种对生活的满足感写在了广场舞舞者的脸上。 运河边的武林高手:传统遗产的共襄盛举 接近9点的运河广场,喧闹的人流基本散去,一边的舞台上还有两人在练刀剑,一个套路打完不歇息又是一套。一问,这是在为一场非遗展示进行排练。 他们练的是巩式通臂拳,创立人巩成祥自抗战后随部队来杭州定居传拳,人称“快刀王”“少林通臂大师”。“巩先生是继少林刘百川、峨嵋冯斌之后的又一个杭州武术大家。”第四代传人的女儿毕魏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现在已经成为区级非遗项目。 “每天早晚都会在拱宸桥边练拳的,我父亲70多岁了,还是天天都来和他的学生们一起练,依然打得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毕魏说,每天练的时候通臂拳真假虚实,见式打式的样子特别吸引围观者,不少人想来学,把这个非遗项目设在运河边也是这项绝技的最佳归处。 在运河边,这样的武术传承不止巩式通臂拳一家。他们或舒缓地打着各式套路的太极,或舞枪弄棍硬气地棱角十足,运河的风吹来,把他们的练功服吹得猎猎作响,帅气吸引眼球。 不只是武术,那些非遗项目也早已从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里走出来,借由自发或者组织的活动,沿着这河水铺陈开来,让更多人知晓并传承,结下的不只是一季的果实,而是几代人的共襄盛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