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进入尾声,学生们迎来开学季,邓京山和杭州爱乐乐团的乐手们也迎来了紧张而忙碌的第十个音乐季。身为杭州爱乐乐团的团长,他和团队带领着朝气蓬勃的一群年轻人朝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音乐梦想跨步向前。 杭州爱乐乐团团长 邓京山 杭州爱乐乐团成立音乐会 在过去的九个音乐季里,杭州爱乐收获了无数鲜花和掌声,他们从零开始以“杭州速度”缔造了“杭州模式”。如今,杭州爱乐已是杭州走向世界舞台的一张“金名片”,而“爱乐”也成为杭州市民生活的新时尚。 未来,杭州爱乐乐团将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不断前进,精心培育杭州的高雅艺术环境与演出市场,更多地将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样式和交响音乐的艺术样式融合,把中国的文化,杭州的魅力带向全球。
以“杭州速度”缔造“杭州模式” 优秀的交响乐团是一个现代城市的音乐文化象征,也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更是迈向国际舞台的“标配”。 杭州爱乐乐团自2009年成立以来就备受瞩目。有人说它是含着“金汤匙”出生,政府的支持、媒体的关注,让杭州爱乐一开始就感受到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荣光,但作为杭州爱乐乐团的团长邓京山明白,“国内一流、世界知名”这个承载着杭州国际化进程的音乐梦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抱着“要么不做,要做必成”的决心和意志,邓京山和团队带领着一支从零开始的年轻队伍迎难而上。在第一个音乐季的处子秀上,杭州爱乐就以高难度的《贝九》震惊中国交响乐界,之后乐团便以惊人的“杭州速度”一路高歌猛进,仅用了三到五个音乐季就收获了“中国最棒的几个乐团之一”的音乐界评价。 从成立到现在,杭州爱乐乐团相继举办超过500场高水准的音乐会,与此同时,艺术样式也在不断突破,交响乐、芭蕾舞、音乐剧、歌剧,他们都大胆尝试。 九个音乐季中,杭州爱乐与夏尔·迪图瓦、吉顿·克莱默、史蒂芬·马佐、谭盾、郎朗、马友友等许多国际知名艺术家合作,所有艺术家都惊叹于一个新生乐团的能量和潜力。 回顾当初,首场招聘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全球才俊齐聚杭州,让杭州爱乐吸引到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一流艺术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外,还有三分之一的乐手来自维也纳国立音乐艺术大学、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等世界顶级音乐院校的“海归”。 当时杭州爱乐平地而起的盛况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被《音乐周报》中国音乐评论选为“音乐界年度15件大事”。邓京山把杭州爱乐这九年来的发展总结为推动中国交响乐发展阶段中的一种现象,他称之为以“杭州速度”缔造的“杭州模式”。 回过头来,他不禁感慨道,作为一个城市乐团能达到现在的高度,虽然过程很苦很难,但杭州爱乐始终砥砺前行、不负众望,兑现了九年前的承诺。
九个音乐季跻身一流,与国际接轨 杭州爱乐起步晚,起点高,用这么短的时间就实现了目标,有什么成功的秘诀? “其实早在杭州爱乐成立之前的近十年时间里,杭州就有一批音乐人为成立这个乐团而奔走。”邓京山感慨地表示,作为一个从事文艺工作47年的老同志,他也是从一个音乐人慢慢转为艺术管理者。在组建之前,身为牵头人之一的邓京山就考察了国内各个交响乐团,甚至还专门到国外学习和借鉴了不少国际一流交响乐团在提升品牌和开拓市场的先进经验。 邓京山直言,杭州爱乐的成长与成功跟很多因素有关,实施音乐季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音乐季是一个职业乐团艺术生产和演出的年度计划,国外所有的职业乐团都实施音乐季。由于音乐季的计划包括排练、演出的准确时间和地点,排演的具体曲目和指挥家、独奏家的人选等,所以对乐团的要求非常高。 而正是这种专业的音乐季模式,为乐团纳入职业化轨道、促进艺术进入市场提供了条件,成为提高乐团艺术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推动着乐团规范、有序地往前走。 邓京山自豪地表示,现在以音乐季形式推出音乐会已经成为交响乐团的常态,但是很多乐团都无法掌控和安排一年的演出,于是只能以像春季、夏季这样的季度音乐季为主,而杭州爱乐则是全国84家交响乐团里,少数能够推出完整一年音乐季的乐团。这种与国际接轨的音乐季,也让杭州的四季充满了艺术的味道。 杭州爱乐成立之后,还与柏林爱乐签署合作协议,每年选送8名演奏员赴德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及观摩,同时在每个音乐季中都会邀请世界级的音乐大腕加盟来杭与乐团开展交流与合作。 “乐手只有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声音,才会进步。这九年来我们有72名乐手去国外学习,还和世界顶级乐团——柏林爱乐和费城交响乐团签署了合作协议,进行人才培养、音乐交流等一系列的合作。”邓京山说。 从杭州爱乐成立到现在的九年间,全国的交响乐团数量急剧上升,从34支到现在的84支,增加了50支,人才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但杭州爱乐始终保持着吸引全球音乐人才加入与合作的优势。 但进入杭州爱乐并非一劳永逸,为了保证纯正的声音,杭州爱乐每年都要进行末位淘汰的考试,招聘新乐手,充分激活每个乐手的能力和潜力。
同杭州一起迈向未来,走向世界 杭州爱乐走过的九个音乐季中,让邓京山最欣慰的是,“爱乐”已经成为杭州市民文化生活新时尚。 “要知道在杭州爱乐成立之前,杭州这个城市是没有属于自己的交响乐队的。”邓京山回忆道:“第一次演出,台上演奏的乐手近一百人,而台下的观众可能还没有台上的人多,起码有半年时间用大巴车把观众从社区里拉到音乐厅来。” 半年以后,邓京山在台湾看到了高雅音乐普及推广上的做法,于是开始主张由赠票转为索票。“索票意味着观众有主动去听的想法和概念”,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上座率有了明显的改观。 为了最大程度地鼓励市民走进交响乐世界,杭州爱乐不遗余力地探索各种渠道,包括举办乐团排练开放日、公益性和普及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曲目讲解、组建爱乐俱乐部、举办网络音乐会等多种“与民同乐”的形式,甚至还推出了“1元1张票”,这在全国的交响乐界都引起过轰动,而这项惠民活动,推行长达5年之久。 经过九年的辛勤耕耘,越来越多乐迷自发关注杭州爱乐的音乐会。不仅每场演出都有稳定的观众群,甚至不乏从北上广以及国外赶来捧场的粉丝。 “乐迷相当给力,有些甚至能给出比乐评人都专业的意见。所以我很赞同一句话,一个交响乐团的水平,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杭州爱乐能一下子走到中国乐团的前列和杭州这座城市以及市民是紧密相连的。” 邓京山欣喜地说着,“现在每月4场的普及音乐会票,只要在网上一放出,就会场场秒杀,这说明市民对高雅音乐的需求大大提高,而且以家庭为单位的乐迷越来越多,更多的下一代进入到剧院来听交响乐,这对于城市的音乐发展和文化建设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杭州爱乐走过九年,邓京山仍在思考“杭州爱乐的短板在哪里,杭州爱乐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他认为,杭州爱乐的公益性除了塑造音乐城市,音乐普及以外,还要深入和渗透到青少年的音乐教育中去。 “未来,杭州爱乐要组建青少年交响乐队,这是爱乐的义务,也是对这个城市的公益责任。”邓京山对这一规划不止停留在畅想上,他提到,会把职业乐团内部的机制放进去,每年邀请国外艺术家的演出和指导,吸取广州青少年交响乐团等成功经验,同时,还会争取教委的支持和合作等具体思路。 杭州爱乐在一步步迈向更好的明天的同时,也在慢慢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杭州举行的每一场世界级盛会,都有杭州爱乐的精彩呈现,杭州爱乐已成为杭州走向世界舞台的一张“金名片”。 邓京山坦言,交响乐是“舶来品”,将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样式和交响音乐的艺术样式融合,把中国文化的艺术元素送出去,再把国际的艺术精华引进来,这样的传递和交流才能活化和强化我们自己的文化。 他还说,“美丽的西湖和丰富的民间传说,将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创意宝藏,我们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杭州的魅力。” (部分图片由杭州爱乐乐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