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晨报(记者 童江平)这几天,杭州淳安9岁女童被租客带走的新闻牵动着无数人的心,7月13日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传来:搜救队在象山石浦海域发现了她的遗体。近期,让人痛心惋惜的孩子不止她一个:7月4日,磐安一名4岁女孩走失,当晚救援人员找到她时已不幸离世。据余杭公安南苑派出所提供的数据,自7月以来,该所已接到孩子走失类报案12起。
暑期来临,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或选择给孩子安排满满的补习课程,或只得“圈养”在家,孩子暑期溺水、触电等等事故屡见报端,让人不禁对暑期安全产生深深的忧虑。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逃不过的定律:家长的掉以轻心。所以,与其“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倒不如从源头出发,用自己的“万分”小心来杜绝这“万一”的发生。 现状 “兴趣班+老人照看”是不少上班族的理想选择 “前几天单位事情多,没时间把孩子送走,一直都带着上班。今天星期六,我得赶紧把孩子送去我公婆家,让他们帮我们带。”7月13日上午,家住临平的刘女士一边招呼8岁的儿子上车,一边向记者描述自己的“苦衷”。 刘女士说,她和老公平时都要上班,一忙起来就没时间顾孩子。今年暑假,她原打算给儿子报一个暑假班,可孩子都没兴趣,而且一天也就上几个小时,她和丈夫上班期间也不好抽身去接送。所以,最终还是决定将孩子交由公公婆婆来照顾。 “孩子暑假由外公外婆帮着带。”马女士的丈夫在上海工作,平时一个月回来一次,之前她是全职在家带女儿。“现在女儿上幼儿园了,为减轻家庭负担,我就找了一份工作。”马女士说,“先让孩子上一个月暑假班,剩下一个月可以有弹性地安排,我工作走不开时,就由我父母接送,如果有时间,我便会陪在孩子身边。” “我原想让孩子一个人在家,但实在不放心;想放到乡下让父母带,又怕玩两个月心野了。长辈都太宠孩子,什么事都由着他,我有空时至少可以督促一下。”吴女士的儿子今年9岁,上三年级,这个暑假她一共给孩子报了3个兴趣班,每天上午围棋班,下午练书法,再去学游泳。等到课程结束,基本也到了吴女士下班的时间。吴女士表示,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因为她和老公都要上班;另一方面也是想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暑期“放养”的孩子存在监管缺位 位于东湖街道双林社区的自建房大部分都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记者观察发现,许多“小候鸟”趁着假期赶来与父母团聚。在一家超市前摆放着几台摇摇车和游戏机,许多孩子围在一起,而旁边鲜有大人照管。来自四川乐山的胡奶奶将4岁的孙女放入摇摇车后,投了一元硬币,随即便步入超市购物,几分钟后,当摇摇车停止摇动,孙女自行爬下来步入超市找奶奶。 在余杭区青少年宫,记者采访了送孩子来学习跆拳道的丁奶奶。她告诉记者,孩子的父母白天都要上班,她每天负责接送孩子上下课。其余时间任由孩子在家看电视或玩游戏。 在余杭区图书馆,门卫张师傅告诉记者,暑假期间每天都有大量中小学生选择在图书馆度过,每天约有1000多学生在这里看书学习。据记者观察发现,基本上10岁以下的孩子由长辈陪同,年龄稍大的孩子则选择与同学结伴。 临平第五小学三年级学生小胡的父母都在临平工作,他告诉记者,他和弟弟两人每天都由奶奶负责照顾饮食起居,他每天的日程安排是做暑假作业,然后陪年幼的弟弟一起看动画片,有时自己会去同村同学家玩。对于去同学家一事,他表示有时并未告知奶奶,但一般情况下奶奶能猜测到他的去向。 不难看出,孩子在脱离大人视线后,存在许多安全盲点,而这些时间盲点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支招 小学教师现身说法:让孩子在学习和游玩中开阔视野 王女士是一位小学教师,提起孩子暑假怎么过的话题,她说,“平时工作忙,孩子自己的学业重,趁着暑期我们俩都放假,可以好好陪陪她。” 因为女儿面临小升初,王老师这个暑假给女儿制定了一个“学玩兼备”的假期计划,给孩子报了数学培训班,补一下短板,然后打算带她去旅游。“我很珍惜假期,基本上每年暑假都会带女儿出去旅游,让她长长见识,还能好好培养感情。能和女儿一起有个悠长假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王老师说。 不同于王老师,对绝大多数家长来说,孩子放假是他们最愁的事,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好孩子的假期。对此,王老师建议家长要在心中定些原则。 首先是放假作息不能乱,尽量和上学时的习惯保持一致。不少孩子一放假作息就乱了,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有时甚至睡到午饭时间。孩子作息紊乱,在开学后需要重新调整作息,导致白天上课时间打瞌睡,影响学习。所以,家长们还是要注意,放假了也要让孩子早睡早起,坚持运动。对于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尝试让他们自己定一下假期计划,然后家长帮助完善丰富。 条件允许的话,家长可以带孩子去短途或长途旅行,在出行时对孩子做些机会教育,培养孩子待人接物等社交能力。 王老师还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假期是绝好的机会。家长能陪孩子一起进行晚间阅读的话就更好了,可以是爸爸妈妈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讲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籍,实在不知道选什么书,不妨在家长群里交流一下。 心理教育专家:比孩子失联更可怕的是“心理失联” 教会孩子牢记9个方法关键时刻能获救 1 教孩子记住家庭住址让孩子不仅要记住自己父母的名字,还要记住自己所在的城市名字、小区名字和门牌号。 2 教孩子熟记亲人电话让孩子记牢亲人的联系方式,尤其是爸爸妈妈和家里的电话,还要教会孩子如何拨打电话。 3 教孩子拨打紧急电话号码教会孩子拨打110、119等求助电话,紧急情况下,父母的电话号码太长易忘记,这些号码或许能派上用场。 4 教孩子建立“安全名单”告诉孩子安全名单上的人可以信赖,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安全名单以外的人,都是“陌生人”,不能跟他们走。 5 教育孩子不要随便去别人家做客要告诉孩子出去玩或去做客,要先与大人取得联系获得允许后才能前往,还要告知家长具体地点和对方的联系方式。 6 教育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要叮嘱孩子不要随便给人开门,只要是陌生人,不管对方说得如何天花乱坠,都坚决不能开门;鉴于现在也发生了不少熟人作案的案例,除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这样的至亲之外,都不要开门。 7 让孩子养成随手关门的好习惯如果是一个人放学回家,要先看看身后是否有可疑的人跟在后面,确定无异样情况后再开门进屋,同时马上就把房门锁上,以防坏人趁着疏忽大意没关门的时候进屋行骗。 8 不要让孩子单独出门哪怕只是去楼下附近的小店买包盐,虽然说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但在孩子能够完全保护自我之前,最好由大人带领比较安全。 9 教育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给的任何物品要跟孩子讲明不要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要随便玩别人给的玩具。 遇到这三种行为,必须向旁人求助 第一,有人想带你去某个地方,不管对方自称是你妈妈的朋友,还是远房的亲戚,只要是陌生人,只要他想带你离开,一定要向身边的大人求助; 第二,遇到威胁和危险的时候,哭闹、逃跑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身边的大人求助,当孩子面临危险又无法引起周围大人注意时,可以摔坏旁人的手机,引起他的注意; 第三,看到别人发生危险的时候,尤其是看到同龄人发生危险,不管是疾病也好、车祸也好、被坏人纠缠也好,第一时间向身边的大人求助是最好的选择。 常听到有些中学生的父母这样抱怨:孩子越大离父母越远,跟父母好像已经到了没话可说的地步。其实,不少孩子也有同样的想法。什么时候,家长与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孙颖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说到家长与孩子的相处,她比喻道,“父母和孩子的心,就像是两座遥相呼应的灯塔。一座在此岸,一座在彼岸。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必须先把自己的心门打开。只有建立了平等而亲密的亲子关系,家长以一颗真心为钥匙,才能打开孩子的话匣。” 反思一下平时与孩子的沟通 ·从时间上看你多长时间跟孩子沟通一次?平均每天用多少时间? ·从内容上看跟孩子聊些什么?是日常生活、学习状况,还是心里话? ·沟通方式是命令、指责、批评?还是理解、鼓励、建议? ·你的态度是居高临下?还是平易近人? 变“有沟通”为“真沟通” 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表现得不如以前那么亲近,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身心发育正在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迫切地需要摆脱父母的呵护来证明自己的独立,有人称这一时期为“心理上的断乳期”。 ·给孩子平等的家庭地位家长尝试着以对待大人的方式对待高中阶段的孩子,跟他们平等地对话,给他们参与家庭事件决策的权力,遇到问题共同商讨,尊重他们的意见。你会发现,可能在某些方面孩子懂的比我们更多,他们的意见很有道理。 ·尊重孩子的隐私在不危及到身体健康、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小秘密,涉及隐私问题,先征得他们的同意。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了,他们才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我的孩子是最好的”这里说的“最好”,不是要求孩子各方面都做到第一,而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学会听要用心感知孩子的话,从声音、表情和肢体语言,去感知孩子情绪变化,然后我们才会知道孩子真正想表达什么。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既不随意打断,也不随意指责或建议,只是点头回应,或是“嗯”“我知道”“我理解”。待孩子情绪平复以后,再稍作引导,孩子自己就会有能力去分析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会说用鼓励代替表扬、用建议代替批评,告诉他“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精神支持 ·接纳孩子,包括他们的缺点孩子出生时是一张白纸,如果你觉得他哪方面有缺点,作为“制造者”的父母应该先检讨一下,是不是自己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疏忽。不要总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跟自家孩子的缺点比。 ·允许孩子犯点小错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时,总是迫不及待地去纠正,企图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切正确的教导给孩子,结果孩子所得到的往往不是教育,而只是教训。不如尝试着慢慢放手,即使遇到挫折、犯点小错,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才是帮助他们成长的宝贵财富。 ·期望要让孩子“够得着”虽然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但在了解孩子自身特点与能力的基础上,如果能分步、具体化地先定一个小目标,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就能激发孩子的动力。 ·“我相信,你可以”在孩子努力的道路上,要给予相信、鼓励、信心和力量,父母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坚强的后盾、亲密的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