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拨拨城市里的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培训班”大军的路上,有这么一群家长,他们在孩子一些特定的年龄段,选择“返璞归真”,带孩子回到农村去生活。 这也是一群不太焦虑的家长,他们以“返璞归真”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起码在幼年,在农村接受大自然生活的滋养。他们的选择,或是主动,或是无奈,但都是在这股教育大潮中,给自己按下的暂停键。哪怕,只有短暂的停歇。 我结识到了这群人中的四位主人公。 主人公1 水草 卖掉杭州两套房 我带着孩子去了山里 2015年,我和先生开车前往临海胜坑村,当时听朋友说,那里风景好,哪料到山路弯弯绕绕,兜兜转转,坐得头昏脑涨,才到了目的地。但是下车后,就被山村的宁静所吸引,真是一个“世外桃源”。 当时,这个小山村只有一些留守老人,看起来比较荒凉,风景好是好,但是感觉生活不太方便,稍作停留,我们就离开了。 未料,今年朋友突然发给我一篇文章,说有对夫妻卖掉杭州两套房,一女子带着海归老公和孩子去山里开了一家民宿。这家民宿就在胜坑村。这个当初在我们看来,几乎不会有人去的地方。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家民宿还成了“网红”。 在电话里,民宿创始人“水草”的声音干练而爽气,被问到为啥要卖掉杭州的两套房子,去临海胜坑开民宿的事,她笑着说,“在杭州混不下去了”。 “在杭州都有两套房子了,应该也算比较成功了,怎么会混不下去了?”面对我的疑问,水草终于说出了真相:“主要是在大城市里待着不开心,想选一个近山水见人烟的村子,修一栋符合自己审美的房子,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但是这些都需要钱,所以不得已卖了杭州的两套房子。这不是金融思维可以估值的,完全是两种维度的生活方式。” 水草说,很多网友除了对民宿感兴趣以外,经常会问到他们孩子的教育怎么办?她刚好也趁这个机会,来做一次解答。 “我和先生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聊天的时候,最开心的还是儿时的乡村时光,后来和很多人聊天,大家都有同感。我想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我们印象中的农村只会越来越少,说不定过个几年都没有了。所以我和先生商量,何不趁儿子淡淡还小,我们就把他带去农村。当然,促使我们能够果断离开的最大原因是孩子当时才2岁,假如孩子进入学龄阶段,可能我们也不会有勇气离开城市了。” 水草和先生最终选择落脚的这个胜坑村,村子不大,几十栋房子,全部都是石头砌的,只有20多户人家住在这里。在她看来,全国都很少有这样美丽的村子。这个村最早的历史,要追溯到南宋,现在村里留存的老房子,应该是明清时期的。这里的村民,平均年龄80岁左右,面容整洁,很有精神。穿的是蓝色对襟大褂,脚上一双老鞋,头戴一顶小毡帽,民国范儿十足。村民每天早晚都用山泉水洗脸,从不涂抹什么,皮肤比城里人还好,而且很少生病,感冒都不常有。96岁的老人还在劳作,所有工具都是自己做。 儿子淡淡刚来胜坑村的时候只有2岁多,因为不习惯崎岖山路,经常摔得鼻青脸肿。有一次,他经过一条非常窄的小路,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下面的水坑,水草想要拉着淡淡的手,却被他一下子甩开了,“不要拽着我!这样子我路都不会走了!摔下去最多骨折嘛!” 这件事情让水草很是触动:“城里的孩子,接触得最多是电视、电脑、手机,日常出门也被保护得太好,身处真正的大自然,才能帮助孩子锻炼生存的技能,所以,我想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让他学会在危险中处理危险。” 在这里,淡淡从小就帮助爸爸一起修建房子;在山里采集昆虫标本,并用画画方式作记录;使用锤子锯子给兔子做房子;挥着锄头给去世的母鸡挖坑埋葬…… 有一次,院子里好多鸟停在苦楝树上,淡淡随口念出王维的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诗中所描述的那些画面感和意境,他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 一家三口在院子里欣赏古典音乐的时候,蜻蜓随着音乐盘旋,竹林在风中摇曳,一家三口手舞足蹈,这是大自然的“音乐培训班”。 现在淡淡已经7岁了,在水草看来,带孩子来农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他听过竹子长大的声音,看过满树的萤火虫,与小溪里的鱼儿们一起游戏,他比一般的孩子更了解大自然,更懂得如何与自己和他人相处。” 农村与城市,并不是割裂的。在胜坑村,淡淡也有自己的乐高玩具,水草也会经常带他去城里看各种展览和话剧。有时,水草也会带他去城里的游乐场玩,并调侃“山里的娃进城了”。 上学,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村子里没有学校。在淡淡上幼儿园期间,水草每天会开车来回100多公里,送孩子去城里上学。现在淡淡上小学一年级了,他们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山里是工作,城里是孩子,每天在山里和城里之间奔跑。 跟很多焦虑的家长不同,水草很淡定,“我从来不担心他的学习和未来,我更在乎的是他对世间万物始终抱有一颗冒险的心,一颗好玩的心。教育本身就是自然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件算得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够被算出来。余生漫长,莫要慌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