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年多前,杭钢半山基地,上万人的命运伴随着基地的关停而被改写。1.2万名杭钢分流职工还来不及对前途有个谋划,便分赴天南地北,开始了人生新征途。他们面临同一个选择:是无奈地随波逐流,还是重新估量自身价值开始第二个人生?
2015年12月23日凌晨,在杭钢最后的高炉——2号高炉,工人们正打开炉底,放尽残余的铁水,杭钢半山基地至此正式关停。
上了新闻联播,黄敏一下子成了名人。
站在记者眼前的黄敏,衣着得体,圆脸上戴着一副眼镜,镜片背后眼神明亮。但一年前,他还不是这个形象,“穿着油污斑斑的工作服,灰头土脸,没心思收拾自己。”
和他一起离开杭钢创业的工友们,从叫他“黄工”改口叫“黄总”,也过了好一段时间才适应。13个月前,这名杭钢技术骨干在12种分流安置方案中选择了“自主创业”,带着15个“老杭钢”,在半山南苑小区里接手了一个社区老年食堂。
1月16日,黄敏作为去产能后重新创业的代表应邀走进中南海,参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的座谈会,给《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建议。
仅仅花了5个月的时间,杭钢集团就平稳关停了400万吨产能的半山钢铁基地,1.2万名职工平稳分流。
许是服侍母亲最后的日子令他刻骨铭心,许是尚在襁褓的女儿需他在旁照顾,黄敏放弃了去外地钢厂的工作机会,和同事合伙创业。何况,杭钢对选择自主创业的分流员工有“托底”,除了给最低生活保障和4万元的创业奖励外,还在创业期间暂时保留杭钢职工身份,提供一些免费办公场地。
分流这一年,黄敏34岁。“正是闯一闯的年纪。”在钢厂练就的一股干劲支撑着他。如果职业生涯没有遭遇巨变,这位西安冶金学院的研究生正在迎来事业的小高峰,他和伙伴们历时3年完成的杭钢一项重大技改,让他评上了杭钢集团先进科技工作者。
“杭钢味道”
黄敏回望尚未拆除的高炉。
中午11点,黄敏骑着他的小电驴准备去送外卖。隔街的胡庆余堂中午聚餐,点了四菜一汤:鲈鱼、猪脑豆腐、猪肝还有一份汤。食堂人手不够,黄敏经常自己去送外卖。
从一开始,黄敏就给他的外卖取了个名字——“杭钢味道”。因为从烧菜大厨、打饭大姐到管理人员,都是原来杭钢的员工或者家属。
取名之初,黄敏思索良久,亲手写下广告词:曾经的不离不弃,如今的魂牵梦绕,杭钢味道,从记忆中走来……
除了做食堂,黄敏还注册了一家智伴养老服务公司。“为什么要做养老产业?”很多人都问过黄敏这个问题。“这和我自己的家庭经历有关。”黄敏说。
2015年3月,杭钢半山基地即将关停的消息传来;紧接着,相依为命的母亲被查出重病;6月,可爱的女儿呱呱坠地……上有老、下有小,黄敏那段时间忙得喘不过气来。
12月初,杭钢半山基地关停进入倒计时。母亲病危了,黄敏租了辆车,千里迢迢送母亲回汉中老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
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原先的工作岗位……一个男人该如何撑起这个家?
“我原先的冶金工作专业性太强,其他事做不了。”黄敏留意过,在杭钢支持员工自主创业的77家公司中,很少有高精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公司。从没有门槛的生活服务业做起,成了杭钢创业者最常见的选择。
创业前,黄敏做过市场调查,看到了社区食堂市场化运作的机会,最终在南苑小区把一家老年食堂改造为便民食堂,接手经营。
在这个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老小区,居民近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上午10点,食堂里全是老人安静地坐着看电视。
接手老年食堂后,黄敏供应的菜品从3种增加到了12种,营业时间由一餐延长到两餐,人手从3个增加到了8个,但价格,只是从一顿5元变成了6元。
“一开始我们想尽量维持以前的价格,因为老年人对价格还是挺敏感的。”但一年下来,黄敏已经差不多耗尽了15万元启动资金。唯一收支达到平衡还稍有盈余的月份是8月、9月,因为每天都能接几百单外卖。“外卖能赚点钱,但漏洞太大,也补不上。不过我们有心理准备,创业总要交点学费。”黄敏说。
过完这个春节,黄敏打算每顿涨1块钱。食堂生意还是好的,每天有两三百人来吃饭,阔板桥社区的餐饮配送也由他负责,“杭钢味道”这一年来也在半山慢慢打出了名气。
“座谈会上,总理亲切鼓励了我们这样的创业人员。但我知道,国家更需要高层次的双创。我从最基础的干起,只要深耕,我们未必进不了高精尖领域。”黄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