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童水法:力气用了还有,会做的做得动的就做做
摄影 方慧平
“九堡街道一个50岁的大伯,拆迁拿了补偿款,这么热的夏天他不躲在空调房里享福,还在村里当环卫工,甚至抽空还免费给村里修了两条路!这算不算新闻?”昨天,江干区三卫社区的社工给我们报料。
都说好汉不赚六月钱,大伯图什么?还真有点好奇。
一大早来到三卫社区,这里大部分是在建楼盘工地。
这个跟乔司街道相连的社区原先叫三卫村,村里住着四千来位村民,大多种菜为生,2013年,村子整村拆迁撤村建社区。
当时,3300多位村民搬离了村庄,到附近租房过渡。
考虑到老人和残疾人搬家不便、不愿意离开等原因,社区专门在办公大楼旁准备了4幢过渡房,供500多名7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临时居住。
童师傅叫童水法,今年51岁的他是土生土长当地人,过去10多年一直在村里做保洁。拆迁后,保洁对象变成了4幢临时过渡房。
村里有条五百来米、三四米宽的水泥村道,是过渡房老人外出办事的唯一通道。
去年梅雨季节,童师傅发现,这条路被进进出出的工程车来回碾轧,水泥路已经成了碎石路,路两边的杂草又疯长,一到雨天开来辆车子,老人只能从泥泞的杂草地里走过去。
社区原本已把整修村道列进工作计划,因为忙于过渡房整治一时被耽误了下来。
看老年人缩手缩脚走在路边,童师傅说,他觉得自己有必要修一修路。
没人给你钱,干吗给自己揽活?
见到童师傅的时候,他已经干了好一会儿活,太阳晒得脸颊发红,他说:“哪有想那么多的,修路么,就是做好事;帮别人么,总会帮到自己。”
想跟做,是两码事。更何况,是一个人与一条路。
500米村道,最大的问题是路面坑洼、两边杂草丛生。
从去年5月开始,童师傅先是拎着垃圾桶、推着垃圾车把沿路的垃圾全都清理掉;之后,用环卫推车去社区附近建筑垃圾堆放点,拉一车一车碎石渣回来,一点一点铺在村道上。每天坚持个几米,直到完工。
今年夏天,童师傅“盯”上另一条从过渡房通往杭海路的便道。
“那条路其实已经算是废弃了,没有直接管理单位。可村外有座三村禅寺,这条路是老人去寺里的捷径。”社区说。
三四米宽的路面满是一米多直径的坑洞,路两边还都是泥地,在这样的路上,大型工程车一歪一扭轰隆隆开过,很多老人偏偏爱走这条道,你说慌不慌?
童师傅又看不下去了。最近半个月,每天下午毒日头下,他推着垃圾车,去外面拉来一车车建筑垃圾小碎石,填补那些大坑洞以及路两边的泥地——因为那段时间,刚好是他干完本职工作的闲暇时间。
昨天上午,我指着直径2米的两个坑洞问他:“花多少时间?”
童师傅说,拉了五车砂石填满,又花了两个下午才平整好。
最后一个问题,相信你也一样好奇:“童师傅,你家跟其他邻居一样拆迁了,以后都有安置房住,也不缺钱,夏天么空调间里躺躺蛮好,为啥还要做环卫工?大热天还要修路?”
晒得黑黑的童师傅笑笑,“力气用了还有,遇到会做的做得动的就做做。做了10多年了,还能再做10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