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缪志兴,常常被人称作“傻子”。这是因为,他在坚持做一件事情:无偿献血。
在杭城,有一个百余人的特殊群体。日常生活中,他们严格遵循“14天”的时间周期。如果身体和时间允许,每隔14天,就会出现在省血液中心武林路献血点或滨江献血点,贡献出自己的血小板,为更多人带去生的可能。缪志兴就是其中一员。
可是,缪志兴偶尔会感到孤独和困惑。亲朋好友时常劝他,要适可而止,“自己的身体最重要”。他也会接到很无理的求血电话,“你不是经常在献的吗?”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是“血液连接你我”。日前,记者加入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QQ群,与其中的4位固定无偿献血者深入交流,探寻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独特感悟。
他们为何对无偿献血如此执着?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又能从中收获什么?
我们要当最有爱的“傻子”
不久前,缪志兴从省血液中心捧回一个大拇指奖杯。这意味着,这个年轻人的无偿献血次数,已达到或超过100次。
在浙江,曾经参加献血至少3次以上,且在近12个月内献血至少1次的无偿献血者,被称为固定无偿献血者。
省血液中心主任胡伟说,在杭州,3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是参加无偿献血的主力军,其中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有1.8万余人,占比约为24%。他们是浙江血库的重要保障。
不过,像缪志兴这样高频次的献血者并不多,目前整个杭城每年献血6次以上的大约有1000多人,而全年献血超过20次的,则为百余人。
按规定,一年献全血的次数不能超过两次,周期为半年。献成分血,两次之间,需间隔14天。这两年开始献成分血后,几乎每次机会,缪志兴都不会落下。
“坚持献血,是因为我从孩子们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极度渴望。”缪志兴说,“如果你去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血液科病房,你就会明白,我为何要坚持无偿献血。”
截至6月13日,缪志兴已先后献血114次,其中19次是献全血,95次是献成分血,总献血量达3.5万毫升。
“身患白血病的孩子,每次化疗后都需要输血小板,我献1个治疗量的成分血,就能给孩子输两次血小板。”缪志兴说,这样或许孩子就能再多活半个月。
31岁的王玉国,是个勤奋又孝顺的儿子,但对母亲一直隐瞒的,就是常去献血这件事。“我曾亲眼看到,汩汩流淌的血液,是如何让病重中的母亲,重新有了红润脸色。接力无偿献血,让更多人的生命,因为共享血液而得到延续。”
他说,尽管家人持反对态度,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生命属于社会,应该力所能及地做点贡献。
从血液中心出来,缪志兴常被路过的大伯大妈劝解,“小伙子,献血对身体没好处的”。“傻子”,这是他听到的最多的评价。面对这种世俗的偏见,起初他很难过,但现在已不在意。
“我常去儿童医院探望朋友,当得知我是无偿献血者时,孩子和家长们都会对我说谢谢,朝我微笑、点头。”缪志兴说,“这个QQ群里的我们,是最有爱的‘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