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陋的“家”迎来了第二个孩子 临时“夫妻”却为此发了愁
这是一个“家”:有屋顶,有地板,还有住在这里的一家三口。
这不是一个家:“屋顶”上跑着汽车,“地板”上有行人沿河散步,住在这里的一对男女甚至不是“夫妻”。
就是这么一个不是家的“家”,昨天迎来了第二个孩子。
这个“家”又不平静了……
简陋的“家”
这是上塘河桥下的一个桥洞,入口很隐蔽。
猫着腰钻过桥面与桥支座之间的窄缝,在桥梁支撑杆和桥底面之间有被分成小格的空间,其中一格里,铺着被褥,像是“卧室”。再往里走,一个较大的空间里,晾晒着大人、小孩的衣物,虽然不新,但是洗得很干净。衣服下排着大、中、小三张办公椅,椅背的棉花都露了出来。靠近上塘河游步道一侧的木桌上,摆着一个半新的电饭煲,掀开旁边一个砂锅的盖子,里面的碗从大到小放得很整齐。木桌旁堆着生活杂物的长椅后面,用红砖砌出了约半米高的墙,隔断游步道上行人的视线。
在“家”的入口,一辆婴儿车旁,团着沾血的绿色被褥。一个小生命,就降生在这个简陋的“家”里。
“捡”来的“女户主”
省人民医院产科病房里,刚生下自己第二个儿子的年轻妈妈就躺在病房走廊的床位上。
小沈,绍兴人,自称是1995年出生。医护人员说,小沈是生好孩子之后才被送来医院的。
“有没有和家里人联系过?”
“不和他们联系。”小沈摇摇头。
“为什么不和他们联系呢?”小沈沉默了。
“现在还联系不上。”答话的是老张,今年51岁。老张说,他是孩子的爸爸,从小沈怀第一胎时,就一直照顾着她。但老张也说,他和小沈的大儿子没有血缘关系,就连小沈,也是他“捡”来照顾的。
2013年时,老张在西湖边遇见了和家里赌气而流浪来杭的小沈。当时,小沈被一群人欺负,老张救了他。“送她回家她也不肯,说家里不管她。”之后,老张就一直照顾着小沈。没多久,小沈说自己怀孕了,却说不清孩子的爸爸是谁。
到了当年的8月中旬,小沈临盆了。老张当时手足无措,还是住在附近桥洞的老王求助了媒体。这次小沈又要生了,老张又把老王叫来医院帮忙。
“家”,何时真正成家
老王是个打零工的,半个月前已经搬出了桥洞。他说,小沈的脾气比较“躁”,对老张说打就打,说骂就骂,老张倒是没啥怨言,而且,“照顾大儿子,老张花的时间更多。”
“一开始,就像照顾女儿和儿子一样。”老张这么形容自己和小沈,以及小沈大儿子贝贝(化名)的相处。2岁的贝贝撒欢似地在医院的走廊上爬来爬去,老张一边应对不断赶来的媒体,视线却时刻停留在贝贝身上。老张很喜欢贝贝,“这个孩子少有的聪明,已经会喊‘爸爸’‘妈妈’‘叔叔’,还会数好多数。”
老张原先做水电工,后来不做了。“本来打算租个房子,但后来有点问题。”关于住桥洞,老张说得很含糊,却愿意说一些自己的生活:自己捡捡垃圾,一个月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住桥洞的话,够3个人生活了,也有更多时间照顾小沈和孩子。
平时,老张和小沈没什么别的爱好,就爱看西湖边的音乐喷泉,每天都要看到很晚才回家。免费的娱乐,免费的住处,这个“家”的开销缩减到了最小。但是,要养活两个儿子,还是“不可能的任务”。
老张计划着,等贝贝长大一些,得把孩子户口落回老家,毕竟以后路还长。而关于刚刚出生的小儿子,老张想的“出路”却让小沈无法接受:为孩子找户合适的人家领养。
其实,老张也舍不得,无奈,实在“养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