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这几个月来,“垃圾围城”时时被大家提起。
杭州目前市区日产垃圾8456.78吨,一年的垃圾量就能填满1/5个西湖,5年后,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就要满出来……
这些数字更是触目惊心。由此大家意识到,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置动作——垃圾分类,已经迫在眉睫。
其实早在4年前,杭州在全国范围内就率先启动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对应四种不同颜色垃圾桶,在各个居民小区进行分类试点。
4年来,社区已成了杭州垃圾分类的“主战场”。数据显示,目前杭州主城区有1381个小区实行垃圾分类,约占市区生活小区的98%。
垃圾分类进社区,热心居民是推动垃圾分类的主力。同时,垃圾分类还用上了高科技。从去年3月起,垃圾分类智能回收机就在朝晖街道多个社区陆续安装。还有不少社区用上了垃圾“二维码”……
今天起,本报推出特别栏目“垃圾分类社区行动实时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播报杭城各个社区在开展垃圾分类中的新鲜事、有趣事、感人事。
最近,建兰中学多了个课外实践的根据地。
这个根据地就在学校的后门。从外表看,就是个房子模样的小开间。
走进里面,却是别有洞天,一只银色长方形的机器正在吭哧吭哧地运作着,空气中飘散着一股类似食物发酵的味道。
原来,这是紫阳街道在建兰中学设的一个厨房垃圾处理房,里面有一台“天然有机垃圾处理机”。厨房垃圾与餐余垃圾经过这台机器的处理后,就可以变废为宝,成为极为实用的有机肥料,既环保又省心。
每天能处理50公斤垃圾
这台天然有机垃圾处理机利用的是高温氧菌发酵的原理,将垃圾中的有机质转化为肥料,并达到垃圾减量的效果。
现场,设备负责人陈策给我们演示了一遍机器的用法。“放垃圾时最好暂停机器,然后再将上面的盖子打开。垃圾倒进去后,盖上盖子按‘开始’按钮,机器就可以开始消化垃圾了。”陈策说,这个机器采用多种生物技术诱变方式,会在高温下培育出消化菌,之后将放入其中的餐厨垃圾进行分界处理后,把90%左右的垃圾转化为无害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及热量,并以气体的形式排出。而剩下10%左右的残余物就可以完全转化为无公害的绿色有机肥料。
据了解,这台机器每天可以“消化”约50公斤的垃圾,投料8-24小时后就可以完成转化,产出肥料。
除了这个大家伙,它的边上还有一个能干的小帮手——食物粉碎机。像贝壳、大棒骨、玉米芯等难以转化的餐厨垃圾,只需要在这儿粉碎,就可以大大提高后面机器的效率。
只需一点肥料,植物长得特别好
在现场,还有人在发放天然绿色有机肥料。一包包黑黝黝的肥料被放在桌上,一看就知道“肥度”很够。
而提到这肥料,家住在金狮苑的李师傅直接竖起了大拇指。“我家有三盆辣椒,这肥料只需加一点点,辣椒就长得特别好。现在,我们每天都吃自己种的辣椒。”
据悉,这一个处理点,每天都有20包10克左右的天然肥料向市民免费发放。如果家里有种植物的朋友,可去领一些神奇的纯天然肥料,让你家植物也能长得特别好。
垃圾分分类,大家一起来帮忙
目前,这台垃圾处理机的垃圾主要来自建兰中学的食堂,剩余的部分则由附近社区居民过来投放。
每天下午3:00-5:30,是垃圾的投放时间。现场有专门的志愿者在值班,对于居民和学校拿来的垃圾,都会打开来仔细检查,看看分类正确不正确。
昨天的值班人正好是热心的杨大姐,今年61岁,家就在建兰中学对面的金狮苑。去年一听说家对面有个这么环保的垃圾处理站,就马上报名争当它的“守护人”。“我一周会轮到2次,2个人一班,大家站在边上,负责检查垃圾,再二次分类。”
在现场,除了社区志愿者外,记者还看到了几名建兰中学的学生,他们都是趁着课间来当志愿者的。学生志愿者和社区居民不同,身上背得责任要多,还要亲手实践垃圾分类,并带领同学们一起参观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还要在学校里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
上城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之所以将这个垃圾处理机器放在学校附近,就是希望通过学生“大手拉小手”,让垃圾分类的知识深入人心,让每个杭州人从小都具备环保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