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志愿者变成一家人,他用真心换真情五个月,无论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
唐惠根扶着老人进卧室。
家住城南莫邪塘南村的王大明(化名)大爷,今年已81岁高龄,耳背得厉害。
去年3月,大爷的老伴突然去世,两个女儿家又住得远,平时,就他独居在家中。
可每到中午时分,王大爷的耳朵特别“灵敏”。只要门口稍有点动静,他就有了精神:“肯定是小唐来了!”
“小唐”是谁?儿子?亲人?朋友?
都不是。小唐名叫唐惠根, 是上城区城管局的党员志愿者,去年7月,他通过社区介绍,与老人结对。
从此以后,王大爷的身边多了一个“儿子”。 老人女儿说:他话不多,干得很多 “我妈走以后,爸爸的精神一下子不好了,加上耳朵听不清,有时甚至都有些难沟通。”小女儿王慧红说。
也就在老人最难过的时候,去年7月19日,唐惠根来到了这个家中。
结对之后,唐惠根就和王家姐妹俩制定了“轮班制”。一周2天,轮流上门照顾老人。而因为工作的时间限制,他往往是中午休息时间过来。
记者发现,王大爷家很破旧,但门锁、马桶都有明显修理过的痕迹。王慧红说,这都是唐惠根抽空修的。
老人上了年纪,健康成了最重要的事情。王大爷患有糖尿病十余年,每半年需要去江干区人民医院化验糖化血红蛋白这项指标。抽血需要空腹,女儿们又住得远,一大早赶过去陪老人到医院有些困难。唐惠根知道后,就主动接下了这个任务。
“8月的检查,他早晨不到7点就来接爸爸,化验结束后又贴心地买了早点。”王慧红说,唐惠根话不多,却干得很多,所以父亲很信任他。 老人说:欠他太多,无法报答 如今,唐惠根对于王大爷,相比志愿者,称之为“儿子”似乎更为恰当一些。
早在夏天的时候,王大爷就惦记着要在冬至前,回嘉兴王店老家上祖坟。但女儿们都没有私家车,王店镇又是个小地方,要坐火车再转大巴,这对于80多岁的老人来说很不方便。老人心里觉得堵得慌,就和唐惠根提起了这件事。没想到,他马上提出要送大爷过去。
去年11月9日清晨,唐惠根开着自己刚买的新车,载着王大爷和他的女儿们上了高速。大女儿王慧英记得,那天坐在副驾驶座的父亲,笑得像个孩子。
还有一件事,让大家都很感动。原来,大爷每天爱读报,有一次看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介绍杭州鼓楼新开的一家卤鸭店非常好吃。老人嘴馋了,想吃,但又碍于路线远没法去,就在唐惠根面前随口说了一句。
去年10月20日,是个星期天,唐惠根特地赶去给老人买卤鸭,买鸭子的人很多,一排就是两个多小时的队伍。大爷看到买回来的卤鸭,又感动又高兴,尝了一下,连声说:“好吃,好吃。”
采访中,老人话很少,但提到小唐,却很兴奋,“我真是觉得欠他太多,无法报答他。” 他们都说:我们早就成为一家人
去年12月1日,王大爷一家在奎元馆为其庆祝生日。那天,唐惠根也作为一分子参与了。
“现在,家里有什么活动,叫上小唐,已经成了很习惯的事情,早就是一家人了。”王慧红说,父亲是个倔脾气,唐惠根用上了全部的耐心与爱心,在他眼里,这个稍许“难弄”的老人,缺的是个真正能好好说话的人。
有时间,唐惠根就在老人边上,陪他说说话,听他讲自己的故事。而唐惠根也会和老人讲讲自己的事情,比如他已经逝去的双亲,家里和工作的事情等等。“他全心全意对我,也没图什么,就跟我的儿子一样,真是我的福气呀。”王大爷说。
|